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与孩子舒服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起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并因此而获得人生更多的乐趣和主动权。
其实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你花时间、花心思最少,但却是特别爱你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底气,每一次的撑腰都是一种“托举”:
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为你付出;
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为你兜底;
尊严上受了损害,我为你留面;
我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我的孩子)无后顾之忧,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是你自己人生的主理人,从来都不是我的一位随从:
给你钱,从来不是为了让你孝敬我;
对你好,从来不是为了让你听我话;
养活你,从来不是为了让你完成我未竟的理想……
亲爱的孩子,相信我给你这样的一份温暖和力量,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
今天把鲁迅这段话抄了六七遍,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即使不想承认,我们每天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家成为心灵休憩的避风港,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我和我家老大的关系,对老大,感觉自己一直都是紧绷着这根弦,不敢放松,担心稍一放松会一发不可收拾,一落千丈。每天各种催着,这种感觉让人非常痛苦。
班里有个同学,父母小时候看管的非常严格,尤其电子产品,绝对不能玩的,现在初中了,开始报复性玩游戏,也就是我们说的“禁果效应”,而这个时候父母靠着小时候严格看管的方式,已经不奏效。
这个孩子这几条刚好都中了,第四条是我从学生口中听到的,他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他告诉班里一名同学,不想学习了,梦想想做一名游戏主播。
这样的孩子缺乏价值感,和归属感,他初中到市里上学,打心底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村孩子,融入不进这样的小社会,也因此会缺乏归属感。家庭方面,父母把孩子从乡镇送到市内读书,一定给予很大的期望,时时刻刻关心孩子成绩和学习状态,这种过度关注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心理负担,造成压力过大。但凡孩子成绩下降,或者学习状态不好,父母拿成绩说事,孩子干脆不学了,摆烂!这是时父母重心倾向于关心孩子心理健康,不求成绩,孩子反而会觉得这种状态才是自己的舒适圈。
作为父母面对这样的状况非常棘手,不会一时半会就能解决问题,调整心态接受现状,修复亲子关系。多陪伴孩子,不谈学习,制造机会做一些让孩子有成成就感,体现价值高的事情。不给孩子贴标签,“厌学”、“网瘾”……让这些变成成为孩子心理负担和心理暗示。多一些积极、正能量的语言,父母也要尽量展现出自己积极、阳光的心态,有相信孩子可以度过这个黑暗时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