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闺女1岁4个月的时候,我感受到来自她的育儿挑战,然后开始学习家庭教育、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等课程,希望能够轻松制服“熊孩子”,当一个优雅的完美妈妈。
当我以为可以轻松搞定的时候,反而陷入了更大的漩涡。
我对孩子发火的次数比以前还多,自己的情绪也更加焦虑,和老公的关系也更加紧张,有时候甚至把责任推到婆婆身上。
有一天,老公看了一篇公众号的推文,小心翼翼地和我探讨:媳妇儿,你看你现在的状态,是不是有点像受到了知识的诅咒?
什么?知识的诅咒?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我当时仔细地看了看文章,对照我当时的状态,还真的如老公所说:我受到了"知识的诅咒"。
01 知识的诅咒,是什么?
知识的诅咒,即:
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
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总是,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比如,家长在给孩子讲解作业的时候,那些简单的知识,自己知道得太久了,就无法想象在孩子的脑海中这道题是什么样子的,很难给孩子讲清楚,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诅咒”。
而我呢?在学习了更多的育儿知识后,与老公和婆婆在育儿方面的知识是不对等的,而我又期望着他们用“我学到的”科学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他们做不到时,我就会心生埋怨、焦虑。
我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我也会更加的愧疚、自责,甚至把怒火撒到孩子身上。
知识的诅咒,就是因为知道了更多,反而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困扰。
02知识的诅咒,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知识的诅咒产生?
一方面因为,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或专家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你以为很基础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
就像家长给孩子讲作业,孩子听不懂;知名学者开办讲座,下边的人却听不懂;领导布置任务给新员工,新员工却没领悟到,等等。
就是因为你们在认知上,是有断层的。你以为别人应该知道的,其实别人并不知道。
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你学习过某方面的知识后,很容易有一种特权思维——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更懂。
曾经有位女士问资深心理咨询家陈海贤博士:我想学心理咨询,用心理咨询的知识来经营我的家庭,让自己的家庭更幸福,你觉得怎么样?
陈海贤博士告诉她说:
“你要非常小心。就像人应该有边界一样,知识其实也是有边界的。
也许你的本意是想更好地沟通,可是当你学了心理学知识以后,你会很容易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特权——你比家人更懂你们应该如何相处。
同时,你还多了一个位置——你从家庭生活的参与者变成了研究者和旁观者。
可是,你的家人并不一定愿意承认这个特权,这本身就会影响你们的关系。”
没有人喜欢跟有特权的人在一起,因为会有压力;也没有人喜欢被研究和观察,因为不喜欢被窥探。
学习过很多育儿知识的我,或许也是因为有了一种特权思维,对家人的育儿方式不满,把他们当做我的观察对象,所以才会导致这么多的矛盾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学了更多之后,反而会遭受到知识的诅咒的原因。
03知识的诅咒,怎么办?
学习越多,就会受到越多的知识诅咒,怎么办,难道不学习了吗?
这里当然不是倡导越无知越好。
面对知识的诅咒,我们还是有办法减少的。
一方面,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当婆婆每次都夸闺女“你好棒”“你真厉害”,引导她做第一名的时候,我应该考虑到,婆婆没有学习过如何正确地夸孩子,不知道夸孩子要夸过程、夸具体等细节。
她的语言,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奶奶对孙女的爱。
这样我的焦虑,就减轻了很多。
另一方面,搭台阶,善于借用对方已知的信息,来减少知识和信息断层。
当辅导闺女做作业的时候,她搞不清“疏密”的概念,搞不清“顺序”的概念,我就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水果、蔬菜举例,做示范,让她更好的理解。
当我们已知,而别人未知,要想把已知传授给别人,搭台阶是非常实用的一步。
最后,接地气,善于用大白话提炼分享复杂信息。
曾经听一个知名学者的讲座,学者讲得高大上,下边的人昏昏欲睡,就是学者用的名词太专业,和听众之间产生的知识断层太严重,导致了讲座的效果很不好。
知识的传递,越接地气,越大白话,对小白们才越友好,反之,知识就变成了另一种壁垒。
现在很多儿童的古诗词,用的都是漫画或者大白话的方式来呈现的,很容易理解,比我小时候死记硬背古诗词,有趣,也更容易背诵。
总之,不要害怕受到“知识的诅咒”而不敢学习,知识会为我们解决“知识的诅咒”,提供更多的方案。
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有这么一段话: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
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
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人,不要害怕因为知道的太多,而不敢学习;正是因为知道的越来越多,我们才能逐渐地摆脱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