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庆历年间大事多
第六节 贝州平
贝州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任命“知开封府”明镐为“体量安抚使”(这又是一个奇葩的官职名号)。
明镐率军至贝州城下,先向贝州城内宣示朝廷诏令:“有能获贼者,授上将军,赏钱十万”。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贝州百姓汪文庆、郭斌、赵宗本、汪顺等人,暗中联合,系书信于箭杆,从城上射到明镐大营,约定时间为内应,并声言从城头垂下绳索接应官军。
当晚,明镐派一千二百精锐,分成三队,趁着月黑风高,摸索至约定地点,城下果然有绳索,第一队几百人陆续攀沿上城,和汪文庆等接上头后,该队领头官军以为胜算在握,想独吞这份奇功,竟然将绳索剪断,致使后续两队官军不能跟上。
第一队官军和内应杀向王则居所,沿途焚烧楼阁,制造混乱,叛军发觉,双方混战,官军训练有素,叛军乌合之众,骤逢变故,慌乱不堪,难以抵挡。官军眼见要取得胜利,但终因众寡悬殊,功亏一篑。大部分官军与内应又从城头缒下逃脱。
不久,有情报传出,王则打算在公元1048年正月十四日派人劫持契丹使者。明镐命部将安素在城西不远处埋伏,几百叛军果然夜里偷偷溜出来,安素率伏兵杀出,全部将其俘获。
鉴于贝州城池牢固,一时难以攻取,明镐命军修筑距堙(靠近城墙的土丘,借以登城或观察城内)。眼看距堙修筑成功,却被叛军一阵火箭射来,距堙被烧毁了!看来,城内的狗头军师,真不是吃素的。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明镐决定在城南挖地道攻城,同时在城北佯攻吸引叛军,此计进展顺利。
正当明镐紧锣密鼓策划攻城时,朝廷内部却出了幺蛾子,枢密使夏竦一贯不喜欢明镐,生怕明镐成功平定贝州,总在赵祯面前说明镐的坏话,凡是明镐奏报意见,夏竦都反对,又说小小贝州,明镐都久攻不下,消极窝工。提议让其他人统军平叛。
赵祯内心可能也有些着急,不问青红皂白,于公元1048年正月,直接任命参知政事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明镐为副使,共同平定贝州之乱。
文彦博受命后,鉴于明镐处处受朝廷一些人掣肘,便向赵祯请求,在军中有便宜行事的权力,赵祯也同意。
等文彦博走马上任,到了贝州后,明镐的地道也挖得差不多了。文彦博十分赞赏这个攻城方案,一边命军在城北加紧进攻,一边挑选精锐壮士,由军校杨遂等率领,当晚从地道杀入城内。
城北官军闻城南已经杀入,更加奋勇攻杀,双方里应外合,终于打开缺口,官军涌入城内,叛军组织火牛阵防御,官军用长铁枪刺牛鼻,牛受痛回走,反而冲乱叛军,叛军抵挡不住,四下溃散。
王则、张峦、卜吉等见势不妙,开东门逃跑,贝州城下都总管王信,率军猛追,王则出城不远被王信所擒,余党自焚而死。王则据城称王称霸六十六天而失败,至此,贝州平定。
官军获胜捷报传到京师,赵祯大喜,可夏竦还要唱反调,说首犯王则可能已经逃走了,抓获的不是真王则。赵祯即下诏,让文彦博、明镐押送王则至京师验货,确定无疑后,王则被凌迟处死。
贝州顺利平定,赵祯改贝州为恩州,然后论功行赏。文彦博由参知政事升迁为宰相,明镐升为端明殿学士、给事中、代理三司使。北京留守贾昌朝,因为后勤工作很得力,被封为安国公。
侍读学士杨偕上言道:“叛乱发生在贾昌朝的管辖范围,朝廷出重臣才平定,贾昌朝不但无功,而且有罪,不应该封赏!”赵祯不听。
跟随出征的将士都得到了封赏或提拔,人数达到了八千四百人。
文彦博大概觉得自己平叛胜利,坐享其成,实际是窃取了明镐的功劳,内心有愧,因此做了宰相后,一再称赞明镐的功迹,并且多次向赵祯推荐明镐,说他有大才,可以重用。
公元1048年四月,赵祯升迁明镐为参知政事。由此说明,文彦博也是一位谦谦君子!
回过来头来再说说贝州原知州张得一,他本是张耆的儿子,身为朝廷大臣,却一身软骨头。张得一被王则俘获后,不仅举手投降,而且为王则起草礼仪制度,贝州平定后,张得一被朝廷斩首示众!
佐料:《宋稗类钞.卷一.君范》《卷六.诋毁》记载了两则文彦博关于贝州平乱的典故:
王则叛,诏明镐征讨,久无功。参知政事文彦博主动请求前去,仁宗欣然同意,并且道:“'贝'字加'文'为'败'字,爱卿必然擒获王则!”不到半月,果然传来捷报。
第二则故事是这样描述的:文彦博能做宰相,是因为张贵妃的原因。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曾经在文彦博的父亲手下做门客,张贵妃因此认文彦博为伯父。张贵妃入宫后,深受赵祯宠爱,文彦博知成都时,专门采购成都锦缎送给张贵妃。
贝州叛,赵祯因贝州离开封不远,深为忧虑,曾对张贵妃私下道:“执政大臣,无一人为国家分忧。日日上殿,不见谁主动请缨去讨贼!”
张贵妃秘密派人,将赵祯的话传递给文彦博。
第二天大臣上殿时,文彦博主动要求去贝州破贼。赵祯大喜,即让文彦博统军。捷报后,即拜文彦博为宰相。
故事有没有可信度,读者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