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学期麻吉星的使用过程中,虽然我使用次数比较少,但多多少少也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作为教师,要学会关注麻吉星数据背后的故事。在去学期的一次分享会中,我向老师们展示了某次我在课堂上使用麻吉星的教学情况。
在没有开始这次分享会之前,我看到那些数据的时候,我会觉得那些数据不过就是数据而已嘛,并没有多去思考数据背后蕴含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但是在分享会的过程当中,汉铭老师通过我所呈现的数据非常灵敏地捕捉到了数据背后的讯息,并以此为契机,教会我们如何通过数据去分析学生的上课状态,即通过每一次学生投票的结果反馈知晓哪些学生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
比如我有让他们选abcd四个选项,在每次投票的过程当中,总有那么几个人会选到e选项。在上课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也进行了口头提醒,让大家千万不能乱选。
但是每一次提醒完之后依旧是还有人选,而且人数还有上升的趋势。
后来汉铭老师就告诉我,在出现第一次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就应该要把这个人给揪出来,只是口头上的提醒是没用的,他会觉得反正老师也不知道是谁,而且还会有一些其他的小朋友也会出于好玩的心理而跟风,他们也会故意的去选一选项目.
这样我们检测出来的数据就没有那么的真实可靠,而且这一部分选e的学生其实很多可能都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由此也能看出学生的上课状态。
在将每一次这些选e的同学专门给列出来之后,我发现其中有好几人一直都是“常驻嘉宾”,说明他们整堂课都是游离课堂之外的。
所以通过这个数据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他的听课状态如何。有了这个麻吉新的记录,教师就能够很快发现这些人到底是谁,从而在课堂上对他们更加关注,或者在课后跟他们进行谈话,以此让他们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其次,每次在用完麻吉星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课堂进行反思。
因为我们在使用麻吉星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进行反思和数据分析,到后期会感觉好像只是为在课堂上用上麻吉星而用麻吉星。让人感觉这一堂课即便我不用麻吉星也是这样的效果,用上麻吉星好像也就多了一个成员互动,而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就会导致使用麻吉星的热情和兴趣的下降。
所以我觉得在使用麻吉星的过程当中,可能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反思跟分析,了解什么样的课堂用上麻吉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或者如果要使用麻吉星,我们应该要设计什么样的环节才能够让麻吉星思使用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教师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不过话讲回来,在我们接触一个新兴事物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不会马上就了解到该怎么样去使用这个产品,需要在多次使用之后才能慢慢得出一些规律,才会实现“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
所以在今年的麻吉星使用过程当中,我希望自己增加使用麻吉星的次数,让自己对麻吉星的设备更加熟悉,至少在教师操作的层面上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在每一次使用吉星上课完之后,对课堂的整体情况进行一个反思,看看有哪些环节做的比较好,又有哪些环节还有待改善的,那这是今年我在使用麻吉星的过程中想要达成的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