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转化为生产价值
若非今天的话题有点学术的味道,感觉有点好笑,心理咨询师,又不是学术研讨,不过确实困扰自己较长时间的问题。若非感觉自己很恼火,动不动就会晚上睡不着觉,只要有困扰自己的问题,就像晴雨表表一样。
在椅子上坐定后,李想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今天是想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
若非已经对李想的风格有点熟悉,不过自己倒蛮喜欢这种方式,毕竟咨询费很贵,时间有限,能快速解决问题,对自己当然是更好的,又不是像有些人,花钱就是为了找人聊天的。
我的目标是如何把劳动能有效的转化为生产价值?若非提前想好今天要表达的目标问题。
李想对这话题有点意外,多半也认为应该是更适合做学术研讨吧。不过厉害的咨询师,人家面部表情仍然保持着亲切和微笑,看不出内心是怎么想的,也有可能是见过的问题太多了,都见怪不怪了。
“你能多说一点吗”,他身体微微前倾,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这个动作极大地激发了若非想说的欲望。
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尤其是在工作中,却并没有产生什么经济价值,只能满足了一点心里的虚荣需求。若非说着有点想哭的冲动,眼前又浮现出无数个日子,坐在电脑前写方案,组织学生彩排,设计项目,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最后,领导连个表扬都没有,偶尔会说,“嗯,大家对你是很认可的”,有什么用呢?晋升、评优选先,关键拿东西出来,比对的时候你给别人说你搞了好几个大型活动吗?可笑,可这些也都是自己跳着跳着想做的事,为什么自己热衷搞这些呢,若非自己也很困惑,说的不好听一点,是吃力不讨好,但自己却一次又一次的做这种事,更让自己可悲的,搞活动写方案的时候,热情高得很,像打了鸡血一样,可事情一完,就像泄了气一样,什么新闻呀,造课时呀,报销为钱的时候都很懈怠。若非就想不明白别人都是干活的时候往旁边站,挣钱挣名利的时候是挤破了头,而自己刚刚相反,违背人性呀。
平时安慰自己,是因为有理想,可这个理想不是要么是改变社会,要么是创造价值吗?好像一样也不具备,总结经验写成文字,文字能广泛传播,可空口说自己的什么理念做了什么,都是毫无可信度的。写成文字能接受公众的审视,才具有说服力。
你是希望做一些什么样的改变呢?
若非突然有一个词“理想主义者”,想得多,想的很美好,但务实的东西却很少,换种说法就是,务虚的做法,要求很高,追求完美,这可能是一种性格?还是一种习惯?如果要发生改变,从哪里开始了。
焦虑是因为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看到过的金句突然蹦出来,减少活动,避免头脑发热,一件事儿做完后,必须有闭环,新闻、资料整理包括照片,视频等,写一点东西,没有完成写东西不要开启一个新的项目
若非又要起身告辞,她觉得自己差不多把这个想明白了,问题是在互动中产生,解决也是。看来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