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周王室开始衰微,天子权威逐渐形同虚设,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史称“春秋”。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兄弟相残、母子反目、诸侯相争,陆续出现了几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史称“春秋五霸”。
严格意义上说,春秋五霸并不算帝王,只能算是诸侯王,“霸”是一种政治上的名称,即伯,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称为诸侯会盟,在会盟时选一位盟主,就是诸侯长。
其实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长不止五位,春秋五霸也有好几种说法,目前最常见的就是教科书中介绍的五位: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别的说法里有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齐桓公姜小白(他可不能喝哦),也叫吕小白。
1、起源
齐桓公(生卒年不详),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是姜太公吕尚(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的弟弟,母亲是莒国人。
在齐襄公在位时,齐国国政出现了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相继逃出齐国,各自逃向了其母亲的娘家,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
公元前686年,也就是齐襄公十二年,齐僖公的侄子公孙无知与齐襄公夺权,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第二年,雍林人杀了公孙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这时,出逃的两位公子便有了机会。
2、争权
公子小白在齐国有很深的背景,分别是位高权重的高、国两家,在两家知道公孙无知被杀后第一时间就通知了公子小白回国,而这时,所在鲁国的公子纠也收到了消息,但是两个人所在的位置,鲁国在西南方向,莒国在南边,莒国的位置更近一些,同时赶路的话公子纠肯定没有公子小白先到。
这个时候管仲决定先派人快马加鞭去拦截公子小白,这样公子纠就不会晚到了,当管仲赶到小白的必经之路时,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身上的带钩,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假装倒地而死,管仲以为其真的死了,于是立刻赶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然而等到赶到时,公子小白已经先一步到达,并被推举为国君,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为报一箭之仇,立马出兵攻打鲁国,两国军队在乾时(今山东桓台)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国写信,大致意思就是公子纠是齐国国君的兄弟,齐国不忍杀他,让鲁国自己杀了他,同时把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送回齐国。鲁国迫于无奈杀了公子纠,召忽不忍受辱自杀身亡,而管仲是鲍叔牙的好朋友,他想看看齐国怎么对他所以被送回齐国。
3、发展
因为管仲射了齐桓公一箭,齐桓公并不想饶了他,但是这个时候,鲍叔牙不同意,鲍叔牙说,管仲和他多年朋友,他的才能他是知道的,而且如今公子纠已死并不会对国君有什么威胁,如果国君想要安稳做君主,他自己就可以辅佐的很好,但是,如果国君想成为天下的霸主,那么非管仲不行。
齐桓公果然心胸宽广,管仲被送回齐国后,他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命他治理国家,而齐桓公则做了甩手掌柜。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对于管仲的评价都比较高,在他任相期间,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分别在政治、军事、经济、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由下到上划分各个级别的机构,“士农工商”就是由此而来,并且对后世几千年都影响深远。齐国因此而走向强盛。
4、结局
齐桓公在位第七年,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juàn)地会盟 ,各国看到周天子也支持齐国,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正式开始确立。
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肉、彤弓矢(一种弓箭)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在盟会上,齐桓公俨然是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冬季十月七日,一代霸主齐桓公病死,其一生共在位四十三年,死后葬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
5、总结
公子小白一生做出了很多壮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我觉得他前期主要作对了两件事,一是急中生智,在管仲一箭之下装死而夺得王位;第二个是任用贤才,不计前嫌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正是这两件事使自己成功逆袭,从一个落魄王子一跃成为春秋霸主。
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真正改变命运的往往只有那么一两个转折点。
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研究,人在成年之后,大约每七年出现一次人生转折的机会,一共七次。前面我们太年轻,后面我们太老,这中间仅有的转折点,你能把握几次呢?
欢迎关注[名人雅阁],解读古今人物,品味名人历程。以人为镜,方知得失!我是小雅君,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