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公众号
当一部电影不打算好好地线性叙事,理由估计有两点,一个是故事本身乏善可陈,线性叙事估计没人喜欢,比如昆汀的《低俗小说》;
另一个理由则是事件太大,太沉重,线性叙事只会显得“伟光正”,而没有其他的味道,所以它选择多种叙事笔触,比如伊斯特伍德最新的传记电影——《萨利机长》。
近十几年,每一两年一部电影的速度,并没有让老爷子的作品品质不佳,相反,基本每一部都很耐看,有味道,而经常做真实事件改变电影的伊斯特伍德,更是喜欢在这类电影中加上淡淡的愁绪。
仅仅96分钟的《萨利机长》试图讲述一个在2009年发生的危机事件,155名乘客全部安全生还,在机长萨利的沉着驾驶下,让这次危机变成从未如此成功的飞机水上迫降事件。
和很多英雄传记片或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讲述显而易见的荣耀,而是剖析当代英雄的困顿。
梦境灾难开始,舆论赞誉和行业内质疑夹杂,真正的飞机迫降事件,却在电影开始后的第26分钟才开始补叙,而影片在这块地方处理,更是惜墨如命,仅仅十来分钟便戛然而止。
之后虽然对后续事件又花了20分钟来加以铺展,但是并没有深入下去,仿佛让观众觉得这次灾难相当普通,同样在2009年的真实事件中,整个救援队也只是花了二十多分钟就将155人全部救出。
但是事件真是如此吗?大大相反,伊斯特伍德这样展示主体事件,为得就是让观众,和质疑萨利行为的官员感同身受,因为人员全部救出,因为无人受重伤,因为救援发生迅速,所以我们就能觉得机长萨利的贡献不值一提,甚至还可以质疑他行为失误吗?
片中多次表现审查人员的质疑理据:充分的电脑模拟、严谨的发动机数据、甚至还有片尾专业机长和副驾驶的实际操作,在他们看来,被公众追捧的萨利机长其实可能是个骗子。
熟知伊斯特伍德生平的影迷都知道,他一开始的成名即是拍摄西部片,饰演西部牛仔,而之后他数部的导演作品也都有后西部电影的情怀,难以避免的是,本片在萨利数次的街跑,眺望城市时,他也成为了一个“城市牛仔”。
英雄老牛仔在现代科技下依然成立吗?说到底,本片可能是在讲述这个令人尴尬的论题。
一直跑步的汉克斯不再是励志的阿甘了,他开始成为薄薄日暮下美国的老牌英雄,当一个信仰被科技随时侵略的当下,伴随信仰本身而来的“英雄”自然成为被窥视和质疑的对象。
片中出现了两个事件外的片段,一个是萨利刚开始学飞行时的样子,一个是他在驾驶战斗机遭遇故障的时候,这些片段有何意义呢?
好片子和一般片子的区别是:好片子有余味;好导演和平庸导演的区别是:好导演在拍“人”。而这部片子虽然讲述的是萨利在2009年的一次迫降事件,但是它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延伸出去,试图剖析萨利行为模式的原因。
片子最后在听证会中自然结束,而整场听证会,只要两个部分,一个是审查方播放事先排练数次的模拟视频,一个是萨利在说出“人”的因素后,审查方再次播放的两段模拟。
贯穿全片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萨利内心的矛盾:自己到底是个英雄,还是一个不称职的机长?而当第二段模拟播出之后,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所以他和副驾驶杰夫就激动的走出听证会,去外面透透气,这一刻,他真正的释然了。
而片尾播出的几段现实人物采访,更像是一次舒心的回顾,当我们看完全片之后,可能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独特性,那就是它虽然讲述了一次灾难事件,但是和众多灾难电影不同的是,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悲剧。
“复杂的情绪”应该是这个事件改编成电影最困难的地方,老爷子让观众享受到得,也正是一次复杂的观感,短短100分钟不到的片子,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恪尽职责,没有高帽子,只是守本分的白胡子爷爷——萨利·萨伦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