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老师的课例《祖父的园子》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初读课文自由朗读,思考萧红想起了什么呢?即了解文中表面上写了些什么。
第二个教学环节:划出特别的句子,通过诵读感受特别的句子蕴含的特别的情感。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个性化的表达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优秀的散文语言极富个性色彩,能够精准传神地抒写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即特定言语形式传达特定的言说内容。因此,散文阅读不能脱离语言本身去凭空感受甚至主观臆想。教师在散文教学中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语句,为学生真实的感受这些语句所传达的作者情思提供支架,并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清晰化,合理化。
第三个环节,找出“我”胡闹捣乱的几件事,补充《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的笑”的描写,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加深阅读感受。这个环节表面是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形象,实际上落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阅读散文,要领是通过品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落实在对作者感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的体认。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体认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老师就需要提供一些支架,或搭建一些台阶,上面课例中,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似乎已经能够体会出祖父的慈祥和蔼,老师可能觉得还不够,所以又补充了一段《呼兰河传》中对“祖父的笑”的相关描写,但这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体认作者所传达的那种对自由、快乐生活的怀恋。
蒋老师在下课前,再提供给学生两个材料,相当于两个支架,为学生今后能够从这篇作品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人生经验埋下伏笔。
这节课对中小学散文教学有三点启示:
一、把对特别句子的诵读转化成对作者个性化情思的感受
这是散文教学的核心标志,读散文的关键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的个性化情思。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二、有目的地让学生充分地读文
整个课堂教学的展开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读文、理解、感受。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和感受,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读的活比较充分,比较得体,也比较有成效。
三、抓住文本体式特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抓住文本体式特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就是说文本的教学解读,不仅要考虑某一篇课文作为类的共性特征,更要把握其个性特征,而对课文个性特征的解读,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确定教学内容的一种思路可以是化“类”为“体”,即从一篇课文作为文类的共性特征层面出发,通过文本细读,探寻这篇课文作为独特的“这一个”在大的文类参照下,文本个体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而这正是目前散文教学而有所改进的关键点、要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