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关键词:曾国藩、万维刚、大本营、强力研读、笔记
(一)
吴伯凡:学习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打仗的办法是:“结硬寨,打呆仗”,不玩花活,不玩心眼,就用最简单的办法跟你打,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扎寨、挖战壕,纵使千军万马天兵天将来都不在乎。就用这个办法耗死你。曾国藩的折翼策略无疑是成功的,那这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呢?用这种笨办法来套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又是为何?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策略:
首先,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精锐的将士,强壮的战马?都不是!中国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也都知道“打仗就是打钱”这个道理。不论你是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还是斯巴达三百猛士,都没有粮草给养,也只能望洋兴叹。
一句话,要打胜仗,你得具备粮草充足而又坚实的大本营。
曾国藩深谙此道,他把他的打仗策略叫做“结硬寨,打呆仗”。
我承认我笨,没有你聪明,打仗我也不如你,但是我也不想打赢你啊,只要军营稳固,粮草充足,首先能保证不输就行,反正你就拿我没办法。
可一旦到了你粮草耗尽,又疲于围攻,军心不稳之时,我轻轻就把你拿下了。
曾国藩这个看似又“笨”又“傻”的方法,却耗死不少人。
就这么简单朴素的道理,放在学习中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读书像打仗,不要一个村寨一个村寨的打,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打,稳扎稳打,攻城略地,才有可能胜利。
翻译过来就是:读书就是要肯硬骨头。扎实的学好核心知识,打好基本功,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
这个方法道理在哪里?
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大本营,有了大本营,对外进攻才有后勤保障,退守阵地方便休养生息。
2、读书也一样,一定要读那些你望而生畏,但是你必须读的书,学好其核心知识。
3、在不断重复应用的过程中,核心知识内部会发生连接,逐渐形成稳定的认知,下沉到下丘脑,成为我们的“后勤部”。这种稳固状态,即一种“意识自动化”。就像老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完全不碍事。
4、这个大本营自带粘性,会不断把新的知识整合到自身,让新的知识有地方可去。
学习不在于你积累多少知识,在于你多大程度把新的信息纳入原有体系。
曾国藩一生无数次自己承认自己是个笨人,智力水平中等居下。然而正是这一的笨办法,让他拔下一城又一城,击败一个又一个猛将,成就了他在朝廷不可撼动的地位。
这种又又“呆”又“笨”的方法,就是
记得高中时代化学老师曾经说过:“下苦功夫于钝时,施巧力气在活处”,吴伯凡老师强烈推荐这种读书的方法。而我也认为,对于智商不是特别高人来说,这个简单的方法,也许也是最好的方法。
小结:读书就要读那些让你望而生畏,但是必须要读的书。
(二)
万维刚:强力研读
关于读书的方法,万维钢老师明显属于刚猛一路。
万维刚老师在得到专栏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最狠的读书方法,叫“强力研读”。
怎么理解?就是不要轻飘飘学,不要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而要认真研究,严肃对待。最不应该的就是所谓“寓教于乐”。
相比于李笑来老师“只字不差的阅读”,可能万老师的要求还要更严厉一些,就是不但要有一种研究的心态,还要做到强力研读。
这个方法至少包含几个要点:
1、一本书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原因居然是:好书不可能一边能掌握精要,不好的书不值得读两遍。
2、第一遍正常通读,只要放松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求快,可以让你时不时停下来思考的书才是好书。第二遍专注于思想脉络,不必每个字都读,但是要记笔记。
3、记笔记是强力研读的核心技术,甚至做到可以取代原文的程度。且强力研读必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清晰的表达文章的脉络,偷走文中精彩的亮点,提出大量的案例和想法,以及找到与本书类似或相关的著作和文章。
这个方法有几个特点:
1、不好玩,因为它强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最大限度挖掘文章的价值,因此非得把一本书的内容和知识融会贯通,长到自己的脑袋里才行。因此这种阅读非常累,但也非常有价值。
2、一定要认真对待笔记,笔记的质量决定阅读的质量。
3、用的时间很少,强调“一次性把水烧开”,要非常专注,断线攻击。没有人能长时间保持专注,因此要找精力充沛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
4、不能图快。求快相当于追求快速把一首曲子弹完一样,练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读书也一样,一定要慢慢品,慢慢咀嚼,读的密、读的慢,吸收知识和提升内力的效率反而更高。
万维刚老师的这套方法论,可能不一定适合很多人,也可能不是不适合,而是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很遗憾,这里的大部分人也包括我自己,相反可能是我学习最薄弱的环节。以前读书总是求多,最后发现完全是囤积。
一味的增加知识的存量,是一件越努力越不幸的事。系统知识是一座图书馆,没有编目的存放,充其量只是盛放废物的仓库。
万老师的方法,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这正是我一直想总结但是还没总结出来的方法呀!真是:“你所谓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呀!
小结:对一本书最大的尊重,就是做好读书笔记。把记笔记当成二次创作,把原书用你的话说出来。
通过对比分析两位牛人的学习方法,发现俩人的方法其实都强调一个“笨”字,都强调艰深严格的阅读态度,也深受这种学习方法带来的好处。同时万维钢老师的方法与傅盛也很类似,反复推演,关联已有知识,让知识不断重复,不断连接。
今天推荐的方法,不知道你是否想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