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来要做什么
文/ [加拿大]丹尼斯·李
“你将来要做什么?”
大人问个没完。
“做舞蹈家?做医生?
还是做个潜水员?”
“你将来要做什么?”
大人老是缠着问,
好像要我不做我,
该做一个什么人。
我长大了做喷嚏大王,
把细菌打到敌人身上。
我长大了做只癞蛤蟆,
呱呱呱呱专门问傻话!
我长大了做个小小孩,
整天淘气,把他们气坏!
一首有趣的诗,送给每个拥有童心的你。
王小波曾说:“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而遗憾的是,当我们成年后,很少能带着童心去思考问题了。
米多两岁了,已经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每天晚上,带米多在小区里转圈圈是他最喜欢的时候了。他喜欢看天上的月亮,大概是受到绘本的影响吧。他经常会说:妈妈,月婆婆变大了(满月)。或者是:妈妈,月婆婆变小了(弯月)。然后自言自语说一堆变大和变小的理由。但是对我来说,月亮天天都在,只是我好久没有注意和观察到了。大人们总是带着理性知识去想问题,但少了好奇心和童心。看月亮这件事儿,对我们而言,都是同一片夜空,但是当我们把童心交出来,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这个夜空就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妙了。
童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好奇心了吧。
不过不用焦虑,孩子那种“什么都想问一个为什么”的好奇心客观上来说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实质是孩子处于脑发育期的特殊状态,他们之所以好奇是因为大脑处于特殊状态。这种状态只存在于孩童时期,比如宝宝会盯着自己的脚丫看半小时,盯着湖里的小鱼盯半小时,拿着一本拿反了的绘本盯半小时等等。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种状态下的好奇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不能作为一生的求知手段。成年后的好奇心很多时候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多探索、多思考的结果。
好奇心是不拘泥于现状,是寻根问底,是想创新的态度。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心理学上把好奇心叫做“认知需求”,认知需求的多少,就代表一个人好奇心的大小。认知需求低的人通常不太愿意“动脑子”,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而认知需求高的人呢,他们更愿意读书,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
那么,你的认知需求有多少呢?
每周六早上,我们“最佳一年实践小组”线上交流都会以这样一句话开头:带着好奇心探索自己、探索他人、探索世界。
什么是探索自己?我们真的了解自己么?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准确的么?我们真的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么?我做的这些事情是在提升我的价值么?能回答这些形而上的问题,说明你在探索自己了。
很多人终其一生无所得,就是过着自己小日子的时候,没有思考过自己。当我们小组在讨论疫情下如何发声的时候,我们在思考公平和权力是如何推动人类进步的;当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可以奋不顾身投入激情去做的事情时,我们在思考初心和愿景;当我们在对生活中开心的、愉快的、焦虑的、难过的事情进行觉察的时候,我们在思考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处世态度。这些思考会让我们爱上一件事,想做一件事,去做一件事,这大概就是探索自己的作用吧。
什么是探索他人?我们和什么样的人互动?我们的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如何创造积极主动地合作模式?如果你在思考上面的问题了,说明你在探索他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像鲁滨逊一样生活在一个孤岛,合作是成功的必然模式。所以,有一个懂你的人和你具备懂“人”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不是投机,而是高效合作的前提。
什么是探索世界?宇宙是什么?我们存在于什么样的环境?这个环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如何利用眼前的资源?我们如何与环境互动?如果你在思考上面的问题了,说明你在探索世界了。这将是一个美妙的体验。
好奇心就像我们的肌肉,如果不经常使用,它的力量就会消退。当好奇心消退了,人们就习惯日常作息何自满的状态。所以,在儿童节这天,来探索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吧?请思考和回答下面的问题,他们将带你进入你的“不稳定状态”。
1、我与别人究竟有何不同?
2、疫情后,你的信念、价值观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又将会如何影响你未来的行为?
3、10年后回望今天的自己,你希望自己是谁?
哈哈,有点深刻不?带着这个探索自己的好奇心睡觉吧。
最后,祝像孩子一样的你节日快乐。
六月,青草已成,阳光鼎盛。愿你成为更厉害的大人和更可爱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