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记(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西南地区一座小县城的中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事儿基本都是真实发生的,人物大约是虚构的,但可能也有生活中的原型可照。主要围绕绰号“耗子”的一名中学生和他的同学来讲。
作为当时全县中考状元的耗子,平坝镇(兴隆二中所在地)的中考第一名张二,都分在了兴隆中学1班,也足见1班在全年级的份量。那个年代的兴隆中学,还是相当地有“均衡教育”的范儿。中考排名靠前的学生,基本平分在了全年级的4个班,在基本平分的基础上,适当将优、中等生往1班和2班倾斜。时任校长、全县唯三的特级教师之一许正清,就是如是向县教育局报告解释的兴隆中学新一届分班原则。
张二
张二,又名张倌。倌,本地人对男娃儿的一种称呼。属于中性称呼,无明显褒义,略带贬义,多用于非正式场合,相熟之人才会这样叫。
张二家父母都是兴隆二中的老师,因此成绩在二中是很突出的,作为兴隆县二中(位于兴隆县长平镇)中考第一名进入的兴隆中学,算是尖子生分到了1班。
张二也因为父母的原因,在二中属于老师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学习成绩很好,却是多少产生了些叛逆,也是很调皮的。特别是同为二中的同学,一度作为1班班长的夏天,两个人在文理分科前是很特的小伙伴。而夏天能当班长,靠的也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其优秀的社会属性,典型的学生中的社会人,社会人中的学生。所以带着远离父母的张二,使得其社会属性不停增长,学习成绩却不停倒退。
到了高二、高三阶段,早恋和帮人早恋、打架和鼓动别人打架、喝酒和劝人喝酒、赌博和拉人赌博,张二也都才艺上身。
高中晚期的张二,已慢慢超越夏天,成为了学生中扛把子的社会人之一。
耗子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张二教的。第一次帮人打架,第一次泡茶馆打牌,第一次吃喝醉,第一次。。。
能喝“两斤半”的耗子
那是高考过后等成绩的无聊暑假,张二约耗子一起到亚江镇去找已开始工作了的同学“鸭脖子”玩。那时的娱乐项目挺少的,三个人一起其实真的很无聊的。以至于,最无聊的那么几天,实在找不到事做,鸭脖子自己又上班去了,就让无处安置的两人去家里陪其父母打了几天麻将(赌注单位为分,全场下来输赢在2元以下的那种)。
当然,除了打牌,还有1个项目就是喝酒,而鸭脖子自己又不怎么喝酒(可能是酒量属实不怎么样,也可能是鸭脖子就是一个需要随时保持着头脑清醒的人,其人以后经商是很做出了点成就的),亚江镇上和几个人都是同学或同学的同学的,也就那么一两人,去一两趟喝几回也就差不多了,也不能老是往那几家去。杀馆子吧,经费还是很紧张的,再加上一个小乡镇,巴掌大的地方,顿顿杀馆子,要不了几次,估计鸭脖子父母就得找几个娃“思想交流”了。
所以,这天,张二提出,到他哥哥的一哥们家里去玩,据张二说,其人也曾是长平镇一霸,现在从良了,到亚江镇一水电站(国企哟)当了工人,并且安家在了当地。
水电站离镇上还是有点距离的,步行慢走大约1个小时左右。反正无聊,几个一等鸭脖子下班(提前溜号),就优哉游哉地去了。到家也差不多下午6点过了,三两句介绍加闲扯,那位老哥就端出盘油炸花生米,现开了一瓶江津老白干,一看就是常年备得有货。一上桌,鸭脖子就自召酒力不足,然后一脸不情愿却似乎又架不住老哥子劝的样子,大约8钱的杯子,社会习惯,一口干,先整三杯,结果第一杯才干,吃了三两颗花生米,鸭脖子就直接趴在了桌上(事后回顾,鸭脖子振振有词,如不是他先装醉,后来几个人怎么回去,又怎么能够保证安全、稳定。嗯,好像似乎是有些道理的哈)。随后,两小哥便与老哥子开始了话不多说尽在杯中的沟当。耗子的记忆中,先是来了两个瓶装的,随后就是散装的,也不记得来了多少,只隐约记得,搭了电站到镇上的车,又去了个旅社住下(大约确实属于烂醉如泥,鸭脖子不便带回家,有损形象)。据鸭脖子后来说并四处说,张二喝了得有1斤多,而耗子更是起码喝了两斤半,两人在旅社又哭又闹,很是耍了阵酒疯才消停了,真是把鸭脖子的脸给丢了个干干净净。其实耗子自己是记得可能也就喝了1斤多点,但确实是断片了,所以解释无效。自此,耗子能喝两斤半白酒便成了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