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演讲者,演讲的目的是给予,还是索取?
也许演讲者想通过此次演讲得到:资金赞助、更高的知名度关注度、更好的名次和职位……一旦演讲者开始有这类似想法,就把演讲当做了推销。而演讲只能有一种目的:分享思想。
1、演讲者如何知道自己是给予还是索取?
想想你在演讲前,有没有想过这次演讲结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名次?他人的赞誉?还是生意或金钱?一旦有类似的想法,抱歉,演讲无疑变成一次推销,听众很聪明,他们会发现你的“不单纯”。
也许你会说:很多企业家的演讲不是都在推销吗?
其实,名人本身就是人格魅力体,通常已经为观众所熟知,而普通人,观众对你的了解通常是O。而且名人善于高度统一,会把价值融入血液,因此,他们骨子里认定自己在分享,而不是推销。而普通人往往做不到。
2、没有停顿。
演讲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难熬甚至痛苦的过程,既然痛苦,当然希望早早结束。新手往往噼里啪啦,把背好的内容一股脑儿倒出来,全然没有顾忌现场观众的情绪,没有抑扬顿挫,没有互相交流、没有让听众消化内容和情绪。
请一定一定记得在情绪间隔段落,刻意停顿,该慢则慢,让观众消化,然后微笑等待观众的掌声,如果没有掌声,别介意,请笑着继续下去。
留白的画面才有美感。同理,有停顿的演讲才能称得上演讲。
3、讲一些讨喜观众但自己不相信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人不喜欢讨人喜欢。但你的观点必须是自己笃信、深信不疑乃至迷信。反复问自己:这是我想说的话吗?这是我自己百分之百相信吗?很多人喜欢讲段子做段子手讨喜观众,但段子最好放在开头暖身,同时段子要与主题相关联,不要为了笑而笑。演讲的主体内容一定是自己真懂真信真用,呕心沥血、实践而得来的。
4、只讲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而毫不关心观众怎么想。
我们说过,观众听演讲者,会联想到自己。但既然是公开表达,一定要照顾观众的情绪。演讲者的主题、素材是否敏感,他们是否接受,他们是否理解。
举个例子:一次演讲比赛,一个考上上级单位的姑娘,在演讲开头提到自己被派驻到一个分支机构,面对简陋的办公室心中感到失落,对失落描述一笔带过。而在场的评委都是下级单位的领导,这话在他们听来就显得有些矫情了,所以,虽然她表现得也挺好,但是分数并没有那么理想,其中一个原因,演讲者讲的是自己立场看到的困难,没有照顾听众的立场和感受。就像:阿斗看到灾民没饭吃,问为什么不吃肉,一个道理。
举个例子:一个姑娘准备演讲时,想引用一本畅销书作者讲的一个葬礼的故事,说明向死而生,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但是,她引用原书中的话,向观众发问:“当你看到自己的葬礼,你是什么感觉,这也许是多年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你的亲朋好友正在向你告别。”
但有人给她指出:这种赤裸裸的发问,会让部分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的人忌讳听到自己的“葬礼”。最后,这个姑娘改成向自己发问:“当我看到自己的葬礼,我是什么感觉,这也许是多年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我的亲朋好友正在向我告别。”这样既不会让观众有忌讳和不舒服之感,在发问同时,也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达到和演讲者思路一起飞的效果。她的演讲最好效果挺好。
5、毫无激情。
激情是演讲必备的。老罗举的例子:朝鲜著名播音员李春姬播报新闻在中国的网络上流行。虽然大多数中国人不懂朝鲜语,但李春姬播报的新闻,不论是朝鲜刚刚导弹发射成功,还是领导人去世,中国听众都能听得出来。这就是情感传递的力量。
上次我们说到每个人脸上都有43块肌肉,平时最多用了3块,我们平时基本都是一副扑克脸。而说话语气语调也是如此。绝大多数普通人缺少情感和声音声调变化,日常沟通不会让人不舒服。但演讲时,听众敞开胸怀,期待演讲者点燃内心的情感。但缺少抑扬顿挫的演讲让人昏昏欲睡。
抑扬顿挫和激情情感是两码事。但是如果抑扬顿挫做好了,激情和情感也自然会有。
激情和情感稍微饱满一些,演讲者自然会注意到自身的抑扬顿挫,注意起伏和高潮。情感训练比语气语调的训练更简单,建议新手先训练情感,然后才是词语轻重音、连读和停顿。
关于情感训练的方法:
一是运用想象法,讲到具体场景,开始像电影播放一样想象画面感,越具体越好。比如,讲到母爱,想象小时候妈妈充满爱意怀抱着自己的眼神。
二是运用刺激法。有的人天生不容易亢奋。可以上场前喝些红牛,刺激自己打起精神。
三是肢体语言暗示。上场前一路小跑,微笑向观众示意,自然把自己的精神状态提起来了,用外在的行为调动自己的情绪。
演讲的坑无处不在,多寻求他人的反馈,只有真实的反馈,演讲者才能看到更客观的自己。
下次我再讲讲如果构思自己的演讲内容。
参考:《干货日记》罗永浩专栏
《我也有话要说-普通人的讲演技能》李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