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人不能从流水中照见自己,只能从静水中照见自己。唯有静止之物方能止住众多的求静之物。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说:“死生是件大事吧,却不能改变他的心境;就是天塌地陷,他也不会与天地一起灭亡。他审视自己没有瑕疵而不与外物一同迁移覆灭,主宰万物的化育而守住大道的宗本不变。”
本篇以“德充符”命题,即道德充满于内,万物符验于外,象征着完美道德的确立。文中以寓言的形式,写了五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他们都是道德完美的形象。盛名于时的孔子,左右执政者的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衰公都要甘拜下风,这一切说明,只要道德完美,则可以化丑为美,化缺为全。
作者认为,真正的道德决不同于外在的东西,它是指“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虽身不免于为人,却能“独成其天”,即扫除是非好恶的念头,忘却行为的动机,一切顺之于自然,而又合之于自然。作者在篇中倡导的“全德之人”,即是这样的人。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