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隋炀帝,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那个英雄出世的隋唐时代。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至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生于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在13岁时即被立为晋王,担任并州总管一职后,又授武卫大将军等多个重要职位,可谓年少得志。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末期,天下归一之势已然明显。杨坚称帝后,改国号为隋,杨广也正式开启了他前半生的雄业之旅。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派年仅20岁的杨广指挥全军共51万人进攻南方的陈国,意图一统天下,结束这数百年的魏晋南北乱世。公元589年,终于使天下重归于一。公元604年发生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十大历史一案的仁寿宫变,杨广继位为帝,被后世称为隋炀帝(原为隋明帝后由唐太宗所改。) (大隋疆域图)
公元605年即位改元为大业,开始营建新的都城——东都。同时,迁都洛阳,这是一个声势浩大的工程,但历时近十个月,因为每个月就要争要民夫200万人,历史上关于这一时期隋朝人口总数到底有多少,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是3600万,也有人说其总数达到了5000万。但是不论从任何数据来看,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它调用了大量的民工,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为什么说他要新建都城,这主要与当时的格局有关,因为为了维护大一统王朝的稳定和有序,所以他需要将都城建立于能够统辖南北的节点,恰好洛阳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地理位置优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成为多个王朝的旧都,所以迁都洛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年轻的隋炀帝,自小便有雄心壮志,想要做出不朽的一番功业,于是开凿大运河,已然成为最具代表性,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巨大工程。该时期所修建的大运河在历史上被称为隋朝大运河。与当今的京杭大运河略有不同,隋朝大运河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为三段。南段至杭州,北段至北京全长2700公里,中段包括通济渠与刊渠,不仅连接洛阳,还沟通了长江。
在军事上,它进行了北抵,东征,南治,西抚。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势力逐渐膨胀,尤其是突厥势力,甚至在一定时期,在军事实力上超过了新生的大隋王朝。于是抵抗北方的突厥,成为大隋北方边境能够安定的核心因素。对于东方,他三次派大军进攻高句丽,但均已失败告终。等到第三次进攻时,已是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王朝即将崩塌,只能同高句丽进行议合。在西边很多小国在西域一地崛起,早期隋炀帝也进行了西征吐谷浑,然后后来又征兵东进。此时西边多国得以喘息,隋炀帝为了能够安抚西境,针对西边采取安抚政策,使西境到了短暂的安定。治理南方主要是因为在早期南下攻陈时,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不久将会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而此时的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依然在对南方以经济上的支持和引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巩固了大隋王朝的四境之地,得到了短期的安宁。
他不仅讨伐琉球,还对东南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些战争都使大隋的疆域扩大到了当今印度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同时,大隋王朝的外交很开放,尽管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宣扬了中原王朝的国威,这对日本(时称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简接助力营造了倭人求学于大唐的浪潮。
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他倡导儒家学说,为儒学的复兴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他开创了千年的科举制,一直延续到了公元1905年即光绪31年。这个举措开创了中国后世长达千年的科举时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他增设了进士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家选材制度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特别深远的大事,直接影响了东亚,乃至西方的考试选官制度。他还颁布了《大业律》,该律法被称为中国的《拿破仑法典》。《唐律》就是在该基础上进行修订和补充的,并且《大业律》对当今中国司法体系的完善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