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在萦绕不散的历史云烟中,即便越过千年沧桑岁月,吴起的生命光芒仍能穿透重重迷雾而映照在我们视野中,它是那样强烈、绚烂、悲壮。饱尝争议的吴起一生背负着太多恶名,如同他的赫赫功业一样为世人所知。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后世论兵,皆道 “孙吴”,吴起生于战国初年,是中国军事史上最知名的人物之一。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拥有不世出的罕见才华,尤以武功最为出众,《尉缭子》曾这样夸赞吴起的风采: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二,在卫
【01】
吴起是卫国人,卫国虽是小国,却人才辈出,而且出的往往都是乾坤大才。吴起、商鞅、吕不韦、鬼谷子、子贡、荆轲、乐毅、李悝,他们都从卫国走出,进而影响天下。
吴起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左氏商贾云集,号称“百金之邑”,与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陶隔河而望,当地人多以经商为业,吴起之家也是如此。吴起的父亲经商有道,“家累千金”,虽早早去世,却也给母子二人留下了一份殷实的家业,生计完全不成问题。如果吴起能够子承父业,投身商贾生涯,也许会成为一方富商大贾,娶妻生子,安安稳稳,终此一生,但上天赋予了这个年轻人极其出色的才华,似乎并不打算让这个生命平淡消殒。
虽家道殷实,吴起的童年却并不快乐,父亲早丧,只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桀骜的吴起从小便常常遭受乡邻欺负。在孩童吴起的世界里,他感受到的是周遭一次又一次嫉妒、欺凌、戏谑和嘲弄,面对社会满满的恶意,年幼的吴起既没有能力化解,也没有渠道去宣泄,这些负面能量全部深深植根于吴起内心,并最终在内心深处长出了一棵名为“功名心”的参天大树。
他急切渴望出人头地,建功立业,鲜衣怒马,衣锦还乡。
【02】
战国时代,没有科举可考,读书人需要外出游历求宦。少年吴起,天赋极高,经过几年学习,自觉身负屠龙之术,便踌躇满志,怀着满心期许,开始周游四方,一边游历一边求仕。也许是出身卑微、声名未显,或是稚气未脱、不谙世事,几年下来,吴起家财尽散,依然仕途无门。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吴起拖着长长的身影,疲惫地回到卫国家乡。当初出走时的年少轻狂、跃跃欲试,经过几年在外游历的雨雪风霜,变成归来时的失意愤懑、落魄彷徨。
【03】
吴起的乡邻多为商人,原本对他一心求官不以为然,看见吴起狼狈归来,并未鲜衣怒马炫耀于道,纷纷嘲笑不已。吴起不堪奚落,愤而与乡邻发生争斗。
据《史记》记载,后来鲁人流言说:“起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这段记述颇令人怀疑,仅仅因为被取笑便要杀人泄愤?即使少年吴起愤而杀人,他不可能身具超凡武艺,怎能一口气连杀三十余人?若真杀了这么多人,他后来又怎能在鲁国安心求学多年而不怕被寻仇?更何况吴起的母亲一直留在卫国也并未受到仇家的集体报复。
这段近乎传说的流言,后人也并不怎么相信,《资治通鉴》完全没有提及,《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冯梦龙推断为“以击剑无赖,为母所责”。 事实究竟如何,已不可考,但这段流言被司马迁记载下来,吴起便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千古恶名:“诛邻止谤”。
鲁人的流言从侧面说明了吴起当时的处境十分窘迫,乡邻们的一再奚落是他无法忍受的,他只好再次外出寻求功名。《史记》记载,吴起与母诀别时,咬住自己胳膊,对天盟誓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这段生动的描述,虽有鲁人杜撰的成分,倒也颇合吴起此时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