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六)-完结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一)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三)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四)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五)

【49】

变法和改革,本质上是对利益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吴起的变法损害了大量贵族们的既得利益,这些贵族们自是苦不堪言,极其仇恨吴起。

《史记》记载:“贵人皆甚苦之,尽欲害吴起“。

但贵族们苦于楚悼王当政,一直隐忍不发,楚悼王一去世,整个贵族阶层蓄积已久的复仇能量便如火山般喷发出来。

急不可耐的贵族们把发难的场所选在了楚悼王的灵堂上,这应该是一则经过精心策划的阴谋。吴起手握重兵,贵族们平时很难找到机会下手,而国君治丧,吴起自然不能不来,这便是对落单的吴起下手的最佳时机。于是贵族们倾巢出动,集结灵堂,据《史记》记载,至少有七十余家贵族同时向吴起射箭,也就是说这些贵族们事先集体携带着弓箭前往灵堂,显然是蓄谋已久,有备而来。

以吴起的超凡智慧,就算没他有洞察到这一阴谋的具体细节,大抵也能料到贵族们会乘着祭奠的时机向他复仇,但吴起仍坚决前往灵堂治丧,从他后来拿楚悼王的尸体来做文章来看,吴起很有可能在事先思考过对策,他是有思想准备的,也就是说他是自觉赴死的。

【50】

吴起之所以毅然赴死,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吴起此时已是花甲之身,几十年的四方奔走、南征北战耗尽了他几乎所有的精力,如今垂垂老矣的身躯,使他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不停地外出闯荡。

第二,继魏文侯之后,楚悼王亦对吴起有知遇之恩,他要用自己的死,来报答楚悼王。

第三,吴起内心深处酝酿着一个对整个贵族阶层的复仇计划,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办成活着的时候无法办到的事。

第四,吴起是醉心功名,但功名心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无时不在鞭策着吴起,他的一生都在勤勤恳恳的奋斗。吴起来到楚国后,不计个人安危,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变法上面,如今变法刚刚走上正轨,却面临中途夭折。眼看事业未竟,所有心血都将付之流水,吴起内心深处无比悲愤、苦涩、凄凉,随着楚悼王逝去,再没有人支持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对命运进行深深地控诉。

【51】

治丧之日,灵堂之上,贵族们开始发难。

在祭拜过程中,吴起随时留意着贵族们的动向。吴起身居令尹之职,在祭奠大礼上,所处的位置应该离楚悼王遗体很近,所以当贵族们突然发难,执弓拉箭射向他时,吴起能立即跑到楚悼王的遗体处。

贵族们丝毫没有投鼠忌器,他们固然仇视吴起,心里对楚悼王也是有所怨恨。在他们的脑海里时常显现的是这样的画面,拜这君臣二人所赐,先是被剥夺爵禄,继而被从繁华的城邦赶往不毛之地开发边疆,从此远离了奢靡的娱乐活动,过上了刀耕火种的原始人生活。

仇恨淹没了理智,箭雨激射,吴起与楚悼王被射成刺猬。

据《吕氏春秋》记载,吴起临时死再次显露了他天才般的智慧,他带着戏谑和嘲弄的眼神对贵族们狡黠的笑着说:“吾示子吾用兵也!”吴起唯恐贵族们死得不够惨,他趴在地上,拔起自己身上所中的箭,然后一只只插到楚悼王的遗体上,最后还不忘大喊一声:“群臣乱王!”

【52】

这最后一声是喊给太子听的,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吴起的心思是何等缜密,这是他复仇计划的最后一步,这一声更是让贵族们无处可逃。

按楚国法律:加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即位后的楚肃王以“加兵王尸”之罪,灭贵族七十余家,这些贵族临死时终于发觉了吴起的“险恶用心”,初时“皆甚苦之,尽欲害吴起”,最后尽皆陪葬。七十多家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贵族们的势力,楚肃王在心里也会默默感谢吴起的。但吴起死后,楚肃王没能保存吴起的变法成果,楚国也至此一蹶不振。

吴起变法,是时代的先声,是商鞅变法的全面预演。楚悼王和吴起君臣二人,同样的暮年之身,同样的壮心不已,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见恨晚,携手并进,满以为抓住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最后一刹那机遇,他们殚精竭虑,踌躇满志,誓要立足于这“大争之世”,却终究敌不过无情岁月,事业未竟,楚悼王先行一步,吴起紧随其后,他们一死,楚国的光芒又息。

造化弄人,似乎是命运把这项使命交给楚悼王和吴起的时机太晚了。二十年后,风华正茂的秦孝公和商鞅走到了一起,明君贤臣,风云际会,得命运眷顾,他们都有着几十年的光阴得以挥洒在变法事业上,最终将变法彻彻底底地施行下去,终致秦国崛起。

【53】

六,终点

纵观吴起一生,他的性格并不完美,他醉心功名,沉浸于对理想抱负孜孜不倦的追求,其它的一切在他看来,似乎都微不足道,因此他擅于将兵治国之道,却不谙人情世故,不懂权谋之术。

在这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吴起的身上有一种极其顽强的奋争精神,屡遭陷害而永不沉沦。改变命运、追求抱负的强烈渴望时时炙烤着吴起那焦灼的心,即便碰的头破血流,也毫不退缩。

虽是布衣子弟,他也要建功立业,吴起的身上体现出的是战国时士人阶层精神层面的觉醒,他们自觉卷入历史潮流,他们强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把尊严、荣誉、功业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生不能五鼎食,死亦当五鼎烹”的冲天豪气。

他是卫国卓然傲气的逸群少年,是四处游历求仕的布衣士子,是曾申门下求学的儒家弟子,是鲁国峥嵘乍露的破齐将军,是令秦人不敢东向的魏国西河守,是令诸侯艳羡的雄师魏武卒的统帅,是令天下莫当的不败战神,是令衰老的楚王国重振雄风的大楚令尹。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沉浮?壮志未酬,零落成泥,吴起死了,死的惨烈,死的悲壮,为理想抱负而死,为实现价值而死,为抗争命运而死,战国上空最明亮的将星就此消陨。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一)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三)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四)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五)

版权印为您的作品印上版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78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56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0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9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6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5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3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0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9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