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里仁篇》第23章。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夫子说:“能够约束、节制自己的人,犯下的过失必然是很少的。”这是非常简洁有力的一章,也是蕴含很多修心扼要的一章。
先来看“约”这个字,什么意思呢?“奢”与“放”是“约”的反义,也就是说骄奢、放逸就是“不约”,反过来,“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谨言慎行,审密周详,谦卑自牧,皆所谓‘约’。”(《四书诠义》)由此可见,“约”是对自我的一种约束、一种克制。
那么,人为什么一定要“约”?“不约”会怎样呢?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我们可以对照孟子这段话,反观一下自己,平时一对到外境,眼耳鼻舌身立刻就被色声香味触牵着跑了,马上就是一种惯性反应,顺心意的就贪著,不顺心意的就排拒,与自己无关的就漠然,在这种无观察识的作用下,不善的念头出现了也不自知,失当的言行发出了也不自觉,这个时候很容易犯下自伤伤人的过失。好在我们作为人,有思惟观察、向内反省的能力,正如孟子这里说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如果我们能够善用这种心的观察力、约束力,及时发现自己的状态不对,及时加以导正,就不会在偏失的路上跑得太远。所以夫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近思录》也引程子的话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圣贤的千言万语,就是要引导我们认识自己的心,看住自己的心,用什么来看呢?就是这个“约”字,“约之使反复入身来”,把已经放失的本心找回来,让自心能够依着圣贤的言教而行,这样我们就能在平时的待人接物、进退出处中体会圣贤之道的内涵,就能不断向上努力,下学而上达了。
“约”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曾子是孔门弟子中最具内省工夫的,他在临终前对门人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曾子平日已养成对自己的视听言动、举手投足随时小心看护的习惯,一直提持着克已复礼、戒慎恐惧的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于这样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命状态,我们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过于拘束,太不自由?我的老师说:“开始时我们都不喜欢规矩,都喜欢自由,实际上,太多的自由会导致彻底的不自由,很多的规矩却会释放我们的心,然后我们的心仿佛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地方,好像可以很自由的感觉。”是的,刚开始学着管束身心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如野马一般狂乱,很难制伏,很难平息。因为平时我们都是顺着自己的心意去说去做,很是潇洒自在,但事情过后,就会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说那样做,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被感觉、习气拖着跑,很难作自己的主人,这其实才是骨子里的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我们能作自己的主人,心中仿佛坐着一位大将军,镇守着自己的身口意,抵御着各种不良情绪、负面心理对自己的侵害。 可以说,“约”培养我们的是一种“向内看”的习惯,
其实,我们最不习惯的就是“向内看”。有智者说:“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陌生人就是自己了,眼睛长在外面、嘴一辈子都说别人,没法跟真实的自己相遇。”所以要想“约”就要学会习惯性地看自己,把一直在看外面的目光,先移回来注视自己在说什么、自己在想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会给我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的?哪些是快乐的,会给自他带来愉悦的?我们会注意平时自己的表情,知道自己常常皱眉吗?知道自己跟别人说话常常声音太大,或者对别人讲话不是很客气吗?知道自己说话很失礼吗?没有尊重别人吗?这些都要我们向内看了才知道,不然也不知道。
如何训练“约”?如何“向内看”?“向内看”是有所依的,所依就是历久弥新的圣贤经典,圣贤的言教就像明镜和灯塔一样,照见我们的身心,照亮我们脚下的路,让我们在森然万境中不会迷失方向。如果我们天天学经典、天天依着圣贤所订立的礼仪规矩来反观自心,就会将我们的心训练得非常有力量、非常明晰。当我们的心能够灵动地抉择和思辨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情绪感受,还有对他人的方式常常有一种警觉。比如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我们平时第一反应就是心里一沉,“咚!”的一声,就掉到苦恼的河里了,然后就沉在里边爬不出来。现在不然,知道要“约”,要“向内看”了,就会发现自己状态不大对,就会问自己:“这是哪里?这是伤感苦恼的河,我要赶快游出去,不然会越沉越深!”这样想过后,心中就会生出一股力量,截断负面情绪,不让自己陷的更深。这样坚持训练自己观心的能力,看护好自己的身口意,自然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宁与祥和。
当然,在“约”上下过真功夫的人都很清楚,要练出这个本领还是要付出心血和代价的,最大的挑战是整天提着心力,好像不能很开心、很放松,但是,我们不要浅尝辄止,不要随着感受转,还是要立住一个见解:实际上这种时刻警醒的状态,会有另一种放松感,就是远离恶行、远离过失的那种心灵深度的宁静。“初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只要我们坚持练习,不停地练习,“约”的习惯一定会养成,“约”的功夫也会越来越纯熟,更重要的,我们会对“不约”——那种被自己的习性所奴役的、不自由的生命状态生出一种想要彻底远离的愿望。正如我的老师所说:“守规矩、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神经都绷得很紧,有的时候你把要求的东西做到了之后,相反会有一种心安理得的感觉。这些规矩慢慢地都会刻进你们的血液里、骨髓里,慢慢地,你们就是规矩本身,你往那儿一站,你就是规矩本身。”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约”是怎样一种状态?我们一定要“约”吗?
曾子是孔门弟子中最具内省工夫的,他在临终前对门人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曾子平日已养成对自己的视听言动、举手投足随时小心看护的习惯,一直提持着克已复礼、戒慎恐惧的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于这样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命状态,我们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过于拘束,太不自由?我的老师说:“开始时我们都不喜欢规矩,都喜欢自由,实际上,太多的自由会导致彻底的不自由,很多的规矩却会释放我们的心,然后我们的心仿佛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地方,好像可以很自由的感觉。”是的,刚开始学着管束身心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如野马一般狂乱,很难制伏,很难平息。因为平时我们都是顺着自己的心意去说去做,很是潇洒自在,但事情过后,就会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说那样做,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被感觉、习气拖着跑,很难作自己的主人,这其实才是骨子里的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我们能作自己的主人,心中仿佛坐着一位大将军,镇守着自己的身口意,抵御着各种不良情绪、负面心理对自己的侵害。 可以说,“约”培养我们的是一种“向内看”的习惯,
2、怎样在生活中训练“约”?
如何训练“约”?如何“向内看”?“向内看”是有所依的,所依就是历久弥新的圣贤经典,圣贤的言教就像明镜和灯塔一样,照见我们的身心,照亮我们脚下的路,让我们在森然万境中不会迷失方向。
当然,在“约”上下过真功夫的人都很清楚,要练出这个本领还是要付出心血和代价的,最大的挑战是整天提着心力,好像不能很开心、很放松,但是,我们不要浅尝辄止,不要随着感受转,还是要立住一个见解:实际上这种时刻警醒的状态,会有另一种放松感,就是远离恶行、远离过失的那种心灵深度的宁静。“初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只要我们坚持练习,不停地练习,“约”的习惯一定会养成,“约”的功夫也会越来越纯熟,更重要的,我们会对“不约”——那种被自己的习性所奴役的、不自由的生命状态生出一种想要彻底远离的愿望。正如我的老师所说:“守规矩、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神经都绷得很紧,有的时候你把要求的东西做到了之后,相反会有一种心安理得的感觉。这些规矩慢慢地都会刻进你们的血液里、骨髓里,慢慢地,你们就是规矩本身,你往那儿一站,你就是规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