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利用厌恶实验可以矫正孩子们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厌恶或看害怕是人类本能的情绪反应,是后天习得的,好讨厌的事情总是与某种不好的经验发生了联系。这种厌恶是可以撤消的,我们把厌恶的刺激和和愉快之间建立联结即可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那些厌学的学生,我们可以用厌恶实验加以矫正。当厌学的孩子进行学习时,我们给予一些愉快的刺激就可以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在教育中,学生们许多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逆理,对积极的行为给予鼓励,对消极的行为给予厌恶的惩罚,就能很好地塑造学生的行为。
《弄假成真的谎言》——认知失调理论,即当两种想法不一致与行为不协调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为了缓解不协调,就必须作出调整,当认知平衡时,才不紧张。让失调变为协调有三种方法:第一,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教师喜欢指任一些调皮捣蛋或爱讲话的学生当纪律委员,就是让他们有角色意识,在想法上觉得自己有必要带头遵守纪律,为了避免行为与角色认知的不协调,这些孩子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不遵守纪律的做法。第二,改变想法,使其等合行为。学生认知达到协调,学习动机无疑会得到极大提高。第三,引进新的想法,改变不协调状况。总之,教育要讲究策略,聪明的老师们不妨让学生打破旧有的不良协调,产生认知失调,然后通过调整失调,使其达成新的良好的认知协调。
《为何工作?》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侯,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这种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称之外德西效应。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或拙。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外而着重于奖励,使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多从内容和方法上下工夫,只有在学习中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不去计较有没有给予表扬和报酬。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该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要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德西效应用得好可头将孩子们的一些坏习惯扔掉,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本身上来。
《求速度,还是求正确?》冲动型与沉思型各有其优点。我们在学生的课堂作业中经常发现,同样的作业,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有的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有的稳扎稳打,参差不齐。冲动型的学生通过训练和自我有意识地控制,可以因冲动而导致的错误。沉思型的人速度较慢,但正确率较高。冲动或沉思是学生的一贯学习风格,学生倘若对学科领域经验丰富,也是可以做到又快又对的。训练途径就是“熟能生巧”。我们要让各种类型的学生做到又快又好,就必须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串联起来融汇贯通,就能让学生达到更高的层次。
《布妈妈的启示》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不仅仅是吃饭穿暖,还有很多心理需求。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面对学生的普遍调查发现,他们最缺乏爱和自尊的需要的满足。不论是为人母者,还是为人师者,都不要吝啬自已所能给予孩子的那举手投足的温暖,这些点占滴滴改变着孩子的一生。特别给了我们老师莫大的启示,我们要努力亲近孩子,多用肢体语言和表情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暖暖的爱意,我们的工作又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顶着光环行走的人》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就倾向于据此推论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的现象,就晕轮效应。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些启示,对于成绩优秀的孩子不能用什么都好的眼光去看待,对于差生,我们不能认为他们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优点,作为教师不能死盯学生的缺点,要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利用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并对学习产生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工作就轻松多了。教师也应该重视教师本身的积极光环对教育的有利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一个好的形象,即有一个积极的光环,学生就乐意接近老师、信任老师,则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品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渊博们学识等,容易形成积极的光环且易对学生产生亲和力,所有细微处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成长的动力。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并给学生做好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