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台风暴雨来临之前,特意赶到上海复旦去听韩教授讲史记。
其实很早就想再重温一下史记,奈何总是有各种理由拖延了下来,这次正好后MBA 课程里史记概论这门课,于是便冒着台风赶了过来。
韩教授不愧是复旦历史系网红教授,讲起史记非常生动有趣,特别有代入感。
最令人敬佩的是韩教授对历史的考究精神。所有他讲过的历史,都是他亲自去现场感受过。
他的这种实地考察的探索精神,一下子让我增添了对历史的信任。
我曾经一度以为历史很多都是杜撰的。毕竟历史已过去几千年,今天的人们所有对历史的判断不过是基于个人的想象和推测而已。
所以当韩教授言之凿凿,且目光坚定地告诉我们,这些历史都是经过现场考察,评估和合理论证后,我真的是被震撼了。就好像当年在台湾故宫第一次看到佛教出土文物时一样震撼。原来这些都是真的。
当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以后,再听韩教授讲史记里记载的每个人物时,就不再是一个名字,一个故事,而是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在眼前演绎着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或壮烈或悲惨的人生。
这些人生记录当中,有些对我是有很大的触动。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是第一个触动我的故事。
司马迁之所以写史记主要是因为父亲临终嘱托。司马迁的父亲也是一位史官,因为皇帝去泰山封禅未能同往,自觉受辱,于是就选择结束生命。其父在临终之前,特意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史记。因为自孔子编撰春秋以来,500年来没有任何对历史的记录。而司马家族作为史官,是应当完成这个工作。于是,年轻的司马迁接替父亲开始编撰史记。然而,由于司马迁过去一切都太顺利了,从无遭遇什么挫折,所以他看待一切都很美好,对历史的体会和感受也不深刻,直到他后来经历了一场差点丢了性命的重大转折。他因为帮助被匈奴俘虏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结果被汉武帝处以死刑,最后改用宫刑替代。身为史官的司马迁本无法忍受这样大的奇耻大辱,但是考虑到要编撰史记,于是忍辱负重活了下来。而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的劫难,也让他对历史有了新的不一样的思考,从此笔下的史记变得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复杂的人性和政治。
看到这个故事时,让我想起了自己初做HR时的经历。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如同年轻时的司马迁,少不经事,单纯美好,看待一切都很简单。而那个时候老板每次提及要洞察人性时,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什么是人性,怎么样才能洞察人性。而现在,在经历了十多年以后,在看到或经历了诸多的职场的尔虞我诈,各种政治斗争后,再次看到这个问题时,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成熟是什么,成熟就是一个人历经沧桑后对人世的洞察和了解,成熟就是一个人能不动声色地应对这些复杂的人性。
第二个触动我的故事是韩信的故事。老实说,我一直不是很喜欢韩信。然而这次的故事却让我对他有所改观。
韩信是刘邦的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大将,刘邦正是因为有了韩信,才能打败项羽,成为一代君王。
在韩信即将打败项羽之前,韩信的谋士跟他进言,建议他不要把项羽赶尽杀绝,因为刘邦之所以用他,正是因为项羽的存在。如果项羽死了,那么他也没什么价值了,可能会被刘邦杀死。而如果他不继续杀项羽,自立为王的话,刘邦和项羽都会拉拢他,他这一生应该都会非常安全非常舒服。韩信听了他的话后并没有采纳。因为他认为他之所以有了今天都是刘邦给的,刘邦厚待他,而他也相信刘邦不会这样对他。对于韩信这种能够心怀感恩,勇敢忠诚的行为,我真是非常敬佩。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总是冷酷无情,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韩信最终还是被杀了。虽然个中也有他自己的问题,但难免也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嫌疑。
历史是何其的相似。很多的历史桥段其实在真实生活中也会有似曾相识的场景。韩信这段故事也让我想起职场生涯中的某一刻。而我亦如韩信般相信公司绝不会薄情寡义地对待为其出生入死之人,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然而职场终究是职场,公司也罢,领导也罢,终有自己的利益要顾及,必要时该舍弃的也会舍弃。作为一个职场人,还是要清醒地看待自己与公司的关系。感情固然重要,但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课程结束后,我又花了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史记故事。感触良多。读史真的是非常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我们所有困惑的或焦虑不安的问题,其实在历史中曾经也曾发生过,圣贤们也早已有了答案。读史可以明智,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