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看到的那一句话,是来自一本书。
我找到了这本书,看到封面好熟悉。可能在哪里看到过,但自己忘记了。
看了前几章,有些内容很熟悉。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不过书描述的更清楚。有些疑问,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
比如,以前就很纠结,为什么理性战胜不了感性,只要有情绪了,感觉难了,明明知道应该做的事情,也不想做了。
书中把脑分了三块,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从出现的年代看,本能脑已经有近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50万年不到。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的老人,那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则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可想而知,这个宝宝再聪明,若是在两个成年人面前,也会显得势单力薄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还有这个原因。
我把理智和情绪放到同一位置上,是那种势均力敌的关系,你弱我就强,你强我就弱。每次理智被打败时,我总是会指责自己。
如果我早知道有这个原因,我可能会坦然接受情绪化的自己。必竟这两者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
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直操控着自己的行动。即使理智脑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这两个老家伙,根本就不听他的。
要让这两个老家伙听话,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和他们硬刚,自己会非常的痛苦。而且会以失败告终。我真实的经历过这一段时光,我深有体会。我现在也会无意识的用强硬的手段,逼自己做一些事情,特别的难受。
想要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听自己的,就要好好和他们商量。当自己想要想看电视,不想学习时,就要和他们说:
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只是不是现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
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因为放弃享受,它们是不会同意的,但延迟享受,它们是能接受的。
通过自我沟通和引导,本能脑和情绪脑产生了安全感,通常它们都舍得放手让理智脑插个队。
当然,习惯养成之路绝不像我讲的这般轻松,比如有时我们起床后伸手就点开了微信,那种不看不舒服的冲动实在是太强烈了。怎么办?策略依旧是和自己对话:“就看一眼推送的标题,知道有什么内容就好了,然后马上退出。”不要强行对抗,也不要自责,让冲动适当缓解一下也很有效。如果还是忍不住点进去了,那就再告诉自己:“看完这篇就立即结束。”
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这个情况和自己为了看手机而一直推后自己的学习时间,太像了。不过自己晚学习后,以前会自责,不会那么轻易原谅自己,会问自己,为什么昨天犯的错误,今天还在犯。不过现在自己好多了,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还是会说自己。
我觉得对话的精髓就是“享受一点都不会少”,重要的事情并不会影响自己的享受时间。
我之前说过的,以前的教育,会让自己认为,学习和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不能共存的,所以特别排斥学习。自己以前也都是这么认为,也没有认为哪里不对。
就会出现自己即使在刷不喜欢的视频,也不愿意放下手机。就是因为,只要自己停下,剩下的时间就要学习,而自己就没有时间享受了。 既然之后没有享受的时间,那现在还不如尽可能的多享受一下,就很难放下手机。
而这句话,却在告诉自己,自己想干的事情,一点都不会受影响。只是先后的问题,并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我干了这个,就不能干那个了。
给了这个承诺,本能脑和情绪脑不会慌。你们想看的,之后都会看,学习时间不会占用他们的享受时间。
两个脑被安抚了,就会安静下来。就不会去争当下的时间。
这个方法我现在也在用,但是说的话 ,却没有这句好听。比如我说的缓冲时间,当时间马上要到时,我会很简单的说:“时间到了,要学习了。”但有几次,自己还是会感觉没用,自己还是会接着看手机。
这样失败虽然也是正常的一个过程,但也可以优化一下和自己的对话,要承诺自己想看的东西都会看,只是会晚一点。而之前自己所说的,就是因为时间到了,所以自己就要去学习。还是有一种不得不去做的感觉。
只考虑到理智脑让自己做的事情,却没有回应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享受时间。
而改一下,可能更柔和一些,自己也更容易接受。我现在是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过多的关心别人的感受。
但是自己却要看自己的脸色,去想一些自己可以接受的话。把自己哄开心了,才会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突然想到另一句话:“当你学会爱自己,才会学会爱别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自己不高兴都不愿意为自己去做事情,别人不开心凭什么还要为自己做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