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别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60页
昨天我们聊到了“我不好;你好”的状态与心理游戏,今天我们继续一起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本用童话人物来娓娓道来心理咨询是什么、能做什么的心理学入门小书。
一起和墨水留白读书的聊书人是C,一个已过而立之年,学历过硬、工作优渥、家庭教养很好的都市女性。我所见到的C,并未像书中的主人公蛤蟆一样,郁郁寡欢。但在家庭与工作、自身与亲友、爱情与亲情等各个维度的交往中,C却时常感觉很无力。一起读书的过程,就像是我们在和苍鹭医生——书中的心理咨询师,和蛤蟆先生、和我们的内心进行着对话。通过这本小书,C希望能够褪去光环,聊聊她的过往,找到内心里潜藏着的力量。
“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坐标
C说:我更倾向于自己属于”我不好;你好“。标题这种状态,更像是我的反面。所以这种状态时怎样的?
书里面是这样描述这种“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状态的:
这描述的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人。我想他们会玩游戏去证明这一点,对吗?……是的,确实如此。这类游戏通常能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53页)
C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她总视很擅长让人感觉不舒服,比如我在一次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后,发了一张朋友圈照片,因为拍的仓促,所以没有来得及修图——我单纯只是想纪念一下这个时刻。谁知道我妈妈立马给我来了个微信私信,告诉我说,照片拍得太土、太难看了,“谁会看你这么难看的照片,赶快删了”。这只是一个例子,说实话,之前有一段时间,周末我去父母家的时候,她总是会有方式让不仅我,还有其他家里人觉得不开心。
我笑了,我虽然没有见到过C的妈妈,但我似乎已经看到一个活灵活现的她站在面前。
书里相应给出了和这种状态相关的心理游戏——不仅是在家庭里,在很多组织机构里都不难对号入座:
“NIGYYSOB"(Now I‘ve Got You, You Son of Bitch)……这个游戏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首先,有个人犯了错,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很常见。然后上司发现了,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所以你看,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他们会说:”要不然,那帮人会觉得犯了错还能侥幸逃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57页)
处在”我好;你不好“坐标上的人还会玩其他游戏,……比方说,”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而且常常和另一个游戏一起玩,那就是“你怎么敢!”……看上去好像在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是他们内心的施虐者让他们这么做,可内心的施虐者是谁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58页)
C看到这里很兴奋,这些类型的人似乎在她身边很多见。
C说:我曾经目睹过自己旁边组的一名同事,被自己的上司当众训斥。其实不是多大的事情,但她的上司反反复复大声训斥了她很长时间。我能感觉到,其实她的上司当天心情应该不太好,压力比较大,而被说的同事,又不太作声,这就让这位上司越发的生气发火。到后来,其实有点为了发火而发火的感觉。
就像书里说的,虽然是在工作场合,但在这个坐标上玩游戏的人都处在”父母状态“:
……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当然了,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不过,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59页)
C说:这还只是发火出来,在工作场合里,还有很多方式去碾压践踏你的自信和自尊。很不幸,这种“游戏”似乎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机构组织里,权威人士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把员工当成孩子来随意惩罚蹂躏。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很流行说的职场PUA把。实在受不了了,工作也许我们可以咬牙换了,但家人是没法选择的。最好的解决办法绝不是逃避,而是能够让自己的心,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