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便开始尝试各种流行的时间管理法,但总是没能养成习惯,导致使用效果不理想。
用了番茄大法后我便决定要简单粗暴地做一次笔记,让自己刻骨铭心。
于是一年前我秉承“一根筋”精神整理了详细的读书笔记——《番茄工作法图解》笔记。
读书用了8个番茄钟,做笔记用了19个番茄钟。
我使用的是25分钟番茄钟。
强迫症患者的折腾之路
作为一名工程师+程序员,折腾病及强迫症常伴我左右。
同道中人的你一定承认,我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并喜欢不断尝试各类新鲜玩意儿。
我在使用番茄的过程中总想抛弃纸和笔——这些工具居然还活在这个世纪?!
然后我就开始找啊找,各种应用程序下!装!试!
然后呢?然后我发现没一个让我完全满意的。
不归路:
- 纸笔
- 有道云笔记
- Excel
- 随手记
- Tower.im
- 番茄土豆
- 神秘药丸(咦?)
纸笔
为什么不一直用纸笔呢?
因为我在路上、在外面想要使用番茄时总是发现忘记带纸或是带笔。
带手机和钥匙就挺麻烦的,纸笔……
看手机看 kindle 时,掏出纸笔记录番茄,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但是不用纸笔则是折腾的开始……好吧,我认错。
有道云笔记
有道云笔记就是电子化的纸笔,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忘带纸笔的问题了。
我按照 GTD (以后会整理一篇读书笔记)的方式并结合番茄来一起使用有道云笔记。
它虽然可以胜任,但我总是觉得还不够好。尤其是分析这一块,没有办法自动汇总数据,也没有数据可视化展示(可以将数据保存在 Excel 文件中再将该文件同步到有道云笔记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不足)。
Excel
Excel 是我最喜欢的软件之一,汇总数据和数据可视化也不成问题,所以使用它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使用下来并不理想。待办列表,计时,内外中断……除非一直在电脑旁或是手机一直开着一个 Excel,否则有些随手要记的内容还没有记下来就忘了。
而且我发现如果使用一个过于强大的工具来处理一个简单的问题,容易使人分心去把玩工具。
使用 Excel 来进行整理统计确实是很合适的,各种图表72变,可以快速直观地表现数据。
随手记
这个程序听起来好像是一个便签工具,但它其实是一个记账软件。
它很擅长通过图形对各类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得各种开销一目了然。
既然擅长记账,那么用来记时间帐也未尝不可。
随手记自带的数据展示虽然不及 Excel 那么强大,但也完全够用了,算是一个轻量化的工具。
它的不足之处是创建任务比较麻烦,尤其是想要创建一个新的分类或是主题书签时。
Tower
Tower 是我一直在用的任务管理工具,操作简单,界面简洁。
它可以快速地创建任务,可以为任务添加标签进行主题分类,可以为任务添加检查项(子任务),还可以为任务创建讨论来添加更多的信息,例如备忘或是一些感悟。这些任务和讨论都可以通过搜索功能方便地查找到。
美中不足是它缺乏直观的数据展示功能。
番茄土豆
难道就没有一款能够融合诸多软件优点,专门施展番茄大法的工具吗?
还真有,它就是番茄土豆。它可以快速地创建任务,为任务添加标签进行主题分类,还自带番茄钟,且具有图形功能直观地显示数据。
它的功能正在逐步完善,已经越来越接近我理想中的番茄工具。
如果可以提供搜索功能,再在图形展示功能上下点功夫,那就更好了。
闪念胶囊
去年我终于心满意足地换上了期待已久的锤子手机。
今年看锤子发布会时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是锤子要完(药丸)?!
哈哈,这是罗老师给我们病友带来的解药——闪念胶囊。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工具的,但对我来说,它简直就是神器啊!
用番茄时需要记录一些突发任务,平时也会随手记录一些想法,然后把它们变成待办列表中的任务。使用闪念胶囊只需解锁屏幕然后按住音量键说话就可以快速完成记录,语音会自动转换成文字内容且会保留语音原声。
重新思考番茄
一样工具用顺手了就总想用,可有时候它并不适用。
番茄的边际
我每天上下班都坐地铁。地铁是我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我的主要阅读场所。
但是我在地铁里的阅读时间并不总是连续的,例如要转车、要接打电话发微信、车厢拥挤过度没法看书。
番茄一书的作者也提到过在公车上看书,但是瑞典的公车肯定没有上海的公车拥挤。
要怎样利用好番茄呢?设置一个独特的番茄钟?
经过多次实践,我最后的选择是——放弃番茄。
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呢?
回想一下我们使用番茄的初衷——在一个时间段内专注于手头的事。
地铁环境本来就比较嘈杂,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好地铁里的碎片时间,能够看书并且有收获,那么不记录这个番茄钟也罢。
不要因为零散时间无法利用番茄就感到沮丧。虽然番茄是一种仪式化的承诺,但特殊情况下我们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重要的我们当下的专注。
分析的适用性
使用番茄后,总是会想去对比分析一下番茄时间。
分析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定要认识到分析的适用性。
比如对于编程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对比一下在不同项目上花费的番茄数,并不能就此得出某个项目比另一个项目难做或是复杂的简单结论。影响的因素也可能是自身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以至于人为地导致项目难做或是相对复杂了。在排查 bug 时,花费的番茄数多有可能只是代码的可读性差维护性差,并不是因为 bug 本身难以修复。
在分析时我们要把握好分析的目标和方向,多数时候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问题。长期的趋势性分析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
启动与刹车
拖延症的苦恼是总是不想开始,完美症的苦恼是总是不想结束。
不幸的是拖延症和完美症在软件开发中完美地并存。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梦断代码》。书中讲了一群硅谷精英踌躇满志地要开发一款杀手级开源软件,然而产品最终幻化成泡影的真实故事。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一定会对此深有体会。
番茄不但教会了我们要立刻启动,也教会了我们要及时刹车。
因为番茄的思想和敏捷开发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它提醒我们要通过回顾来不断地评估目标和前进方向。如果我们实际花费的番茄数远远地超出了预期番茄数,那么除了细分任务以外,我们还要及时刹车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是否要调整目标以便在截止日期前能够完成部分内容。否则将一无所获,永无休止。
时间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进行时间管理后,总是会想分析一下自己在各类事情上的投入。
社交上花了多少时间?阅读上花了多少时间?工作上花了多少时间?
如果你看过《奇特的一生》就会知道柳比歇夫先生就是这么干的。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时间开销,并定期进行分析。
我也曾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实践柳比歇夫先生的时间管理法。
分析后我发现,即便我在某些事情上投入了很多时间,我依然无法取得我期待的结果。
于是我收获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
用番茄发现你自己
我开始了一个番茄钟,承诺要专注于眼前的任务,然后发现我不喜欢这个任务,我无法做到专注。
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
你说服自己这件事很重要,一定要做好,坚持就是胜利,然后你搞砸了,开始怀疑人生。
不妨现在就开启一个番茄钟,研究一下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问题,或者研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或者开始自学编程,或者看《三体》,或者看看娱乐八卦,再或者玩王者荣耀?
我们总是在被迫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工作,欺骗自己好好学习才是正业,业余爱好什么的都是扯淡。
学习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被冠以“业余”的“爱好”。
马云其实不喜欢商业,他只是碰巧成功了,你信吗?
你的兴趣是什么?
有些人兴趣很广泛,比如我。这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
苦恼所在是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后来我慢慢发现:
一些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但我并不想深究;
一些事情我只是很好奇,热情只有两三天;
一些事情我只是觉得很酷,但不想投入时间去做。
还有一些事情我总想着去做,没事就琢磨,喜欢看这方面的书,总是着手做一些练习,可以不断地取得一些小进步。
现在再来问一遍我所收获的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
因为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告别忙碌,时间利用更高效合理。
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
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
除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外,也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
高效地做完杂事,腾出时间做喜欢的事。
番茄钟应用在喜欢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事情上是不同的。
做喜欢的事,需要番茄钟提醒自己休息。做不喜欢的事,需要番茄钟提醒自己坚持。
所以一旦你发现你的很多番茄钟都是在提醒自己坚持的时候,你可能正在做一件你不感兴趣的事情,这将导致你无法充分发挥才智,无法将事情做好,最好的结果可能只是勉强及格。
推荐阅读彼得·德鲁克1999年发表在哈弗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自我管理》。
网上可以找到叫做《自我管理的这八个维度,可以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一场风暴》的译文。
终极 BOSS
在喜欢的事情上,开启一个番茄钟,然后发现自己还是无法专注,实在是没有状态。
不在状态,喝红牛脉动也是白费。
比如写文章,没有灵感写起来就很不顺。灵感就像一股清泉,常在梦境中喷涌,也会在上厕所时显现。
生理上的状态还好办,足够的休息基本就可以解决。最麻烦的是精神上的状态。
情绪对精神状态有很大影响,学会控制情绪就能很大程度上掌控精神状态。
《番茄工作法图解》中提到了一种状态——心流,如果你喜欢玩游戏,你就能体会到那是一种什么状态。
还有一本解决了我多年困扰的书《新世界:灵性的觉醒》,里面也提到了一个状态——临在。
这两个状态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心流下还是会有情绪的波动,而在临在中情绪会消散。
在临在中你会观察到一个大 BOSS,他操纵着你的喜怒哀乐,他就是“我”,“我”就是你自我管理的终极 BOSS。
人类终将踏上觉醒之路,活出本我。你准备好了吗?开启一个番茄钟,一起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