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新网师,开启了我人生中特殊的旅程,仿佛上帝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仿佛我拥有了马良一样的神笔,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诗一样的舞台上,尽情挥洒那如歌的青春。
当初抱着一颗试一试的心态,向新网师提交了自己的阅读史。幸运的是,新网师录取了我,没有拒绝这样一个小小的我。我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没有那么多实战演练,没有瞩目的头衔和荣誉,没有优异的教学成绩,然而新网师并没有拒绝这样渺小的我,给了我成长的机会。
加入了新网师,才知道我的选择是如此的正确。让我体会到即使当初没有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即使没有进入市里省里的教学系统,只是来到了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级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教学,我也可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听了两堂课了,我也从最初的懵懂对新网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来到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相亲相爱,相处和谐,关系融洽,其乐融融。开学第一课,孙老师给我们耐心地讲解了新网师注册流程、学习打卡、作业提交等相关问题。虽然只是隔着手机屏幕,远隔千里,虽未见其人,我却能感受到孙老师对新学员的期待和厚望。认真的孙老师生怕遗漏了哪个细节,生怕速度太快我们跟不上文件的呈现节奏,时刻提醒我们可以私聊告诉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员有春天般的温暖,这就是可爱的孙老师——也是我第在新网师遇到的第一位导师。怀着一份期待和好奇,我听完了孙老师事无巨细地讲解。软件操作问题有什么不懂的,找孙老师,绝对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接下来是思维缜密、思路清晰、一语中的的方艳娇老师。方老师直击要害,尝试站在新学员的立场分享了自己在网师一年来的心路历程。
第一:网师的价值何在——我为什么加入新网师?网师是一个免费的高质量的教育平台。新教育是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然而种子只有撒在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的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每一个网师人就是携带这颗种子的播种人。新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过去不可追,已有的荣誉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网师之路是艰辛而漫长的。能加入新网师,是这个暑假得到的一次意外的惊喜。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作,喜欢那些诗一样的语言。虽然没有音符,但是仔细品味,会有一种愉悦之感,精彩之处似乎还能演奏出美妙的节奏。就是这样单纯的想法,让我与新网师相遇。现在,我想重新定位:我为什么加入新网师呢?因为新网师是教育的顶级平台,这里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成长的更高更快更远。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加入这个优秀的队伍,是我教育生涯走向卓越的第一步。我要在这里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像榜样教师一样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当新教育到处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也为自己曾经贡献的微薄之力感到自豪。
第二:网师有何要求?——网师如何助我成长?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使千千万万寒门子弟也得到了宝贵的受教育的机会。而今天,新网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全国性的平台,不论年龄,不论教龄,不论教学经验,只要一颗热爱教育、要求进步、喜欢学习的赤诚之心。看到前几日,仍有333名没有留下任何学习痕迹的学员被清退,我为他们错失了成长的机会感到惋惜。我在想:我会不会也成为下一个呢?我在心里无数次地告诉自己:我不要!坚决不!暑假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我将面临复杂的学生和繁琐的工作。学校的压力之大,任务之重,我会不会忘记了初衷,把学习抛之脑后呢?我再次告诉自己:我不能!即使开学面临重重阻碍,我也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让懒散有机可乘,趁虚而入。因为网师是我通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捷径,新网师给我的机会,我如获至宝。或者可以这样说,网师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是一座藏宝之地。网师对我的引导和栽培,就是一幅幅众家争抢的藏宝图,而网师给我的资源和课程就是宝藏。历尽千帆之后,我找到了宝藏,也成就了优秀的自己。所以,要我放弃寻宝之旅,那是不可能的。尽管只听了两节课,我已经收获了满满的干货。我来画一下重点:1、坚持啃读。在《有一种阅读叫“啃读”》中,郝晓东老师详细地解释道:“什么是啃读?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我对概念的理解有二:首先是一点一点。大家都知道,我们吃东西,在用啃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坚硬的东西,所以需要一点一点,细嚼慢咽。急功近利的人要大口大口地,可是要消化不良的呀!其次是反复,一遍又一遍。为什么我们阅读了那么多书,记住的却寥寥无几,甚至连大概的情节、高潮处的跌宕起伏都想不起来。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读书,只满足输入过程的阅读,属于被动学习,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只有10%。克服这种浅学习的途径就是深度学习,即读书学习+践行实践+输出讲授,所谓输出讲授,通过言说或者书写去教别人。读书学习是“道”,践行实际是“术”,“道”和“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背了厚厚的一本教育心理学理论,却没有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应用到每一堂课上,没有应用到班主任管理中。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几年来没有任何进步的原因之所在。啃读的方法被两位榜样教师都提到过,可见是重中之重。借此机会,与大家再分享一下。啃读往往有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第二个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第三个层次:读完一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第四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体性,研究性阅读。第五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阅读心得。为了方便服务于以后的阅读,我将这五个层次试着简要地概括出来:1、勾画关键词——句——段2、写感悟,做批注3、提炼精华,梳理脉络(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4、构建学习交流共同体,查阅资料5、写内容综述,或阅读心得。
第三:网师潜在障碍——我需要避免怎样的误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入新网师是人生新的起点。网师一直秉承着“宽进严出”的理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网师的学期测评是这样的:课堂表现占20%,预习40%,期末作业40%。郝老师说前几年要比现在严格的多,优秀的作业一直空位,就连良好也是屈指可数。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这样的严师,培养除了许多榜样教师,在短短的时间里稳健奔跑。大同学于老师,当初也是从不优秀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破茧成蝶,实现了美丽的蜕变。听了于老师分享的网师的前世今生,我给自己加油鼓劲,再接再厉,对每一次的作业都尽心尽力。同时,我要克服行动力不足的缺点,竭力避免空有一颗学习之心,却没有学习之志。网师教给我人生的第一课就是坚持,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践行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室发展三专”理论:通过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通过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通过专业交往(发展共同体),站在团队肩膀上飞翔。
第二课是美丽优雅的周老师的《新网师 新起点 新方向》。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用此评价周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思维导图,线条优美,由粗到细,冷暖搭配。我被周老师的才华吸引了,一幅简单的图让我很快对周老师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导图的中心是一个太阳,意思是不是新网师是太阳,照亮了每一个怀着教育梦想的老师?又或者周老师把自己喻为冉冉升起的太阳,在新网师的帮助下,不断升华,不断成长,为更多的追梦人散发光和热?看着周老师精心绘制的艺术品,我的思绪陷入了无边的遐想。以前从未接触过思维导图的我,喜欢上了人类的又一伟大创造。简单明了,有层次,重点突出,没有单纯的文档的乏味,也没有视频的视力疲劳,增添了内容的灵动感和线条的流动美,仿佛是潺潺的流水,缓缓汇入小溪。远远看去,又仿佛是一棵大树,朝四面八方伸展出枝叶。无论是矗立在顶端的枝干,还是甘于平凡、放低姿态的靠近底部的枝叶,无论是高的还是矮的,无论是粗的还是细的,他们总要从根部吸收营养,汲取精华。这也告诉我们:画思维导图,要先列提纲,确定中心图。所有的枝叶都围绕中心展开,切不可漫无边际,随意发挥。重要的事说三遍,我给大家强调一下怎么画思维导图。工具很简单,A4纸一张,白色水笔和铅笔,然后带上你的大脑就可以了。为了更高效地完成高质量的导图,建议先用铅笔画好,再用彩笔勾勒,最后在线条上写关键词。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中心图:纸要横放,从纸中央的中心画起,中心图的大小是纸的1/6,内容与主题相关,色彩三色以上。2、空间结构:分支量3-7支,第一分支从2点中方向顺时针画起。3、线条:由粗到细,曲线优先,冷暖搭配。4、文字:关键词精准,一线一词。5、小图标:色彩要艳丽,与内容相关。6、色彩:色彩搭配要和谐,重点要突出。认真学习了思维导图,我的心痒痒的,也想绘一幅人生中的第一图思维导图。导图是一个实用有研究价值的工具。仅仅只是接触了两天,我已经感受到它给我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思维导图是思维的一场革命,是人脑的解放和释放。这几天的课程学习重点很多,琐碎凌乱,我借助了思维导图,帮助大脑整理了思路,梳理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如果没有导图,想想仅仅几万字,我都手忙脚乱了。更何况还有以后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更多的学习呢?仔细啃读榜样教师的分享,再加上思维导图的归类和分化,这些养料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给了我丰富的营养。我将带着前辈们给我的优良的精心培育的种子,继续前行,向更多的人传播新教育的正能量。尽管我知道,我对导图的理解还处于浅阶段,就像周老师刚加入新网师一样的情况,我也会以周老师为榜样,不断努力,不断深化,希望一段时间的成长之后,我也能绘出一幅有深度有质量有思想有高度有灵魂有生命的思维导图。另外,告诫所有的人都要试着去学习画思维导图。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被大量的数据包围着,我们的大脑已经懈怠,已经超负荷地工作。只有学会思维导图,才能给大脑减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选课也是入网师后面临的难题。关于选课,周老师主张量力而行,不要贪多求全。就像郝老师所说的“到处挖井,只看见井口多,但没有一眼挖到清澈的水。”做任何事,切不可浅尝辄止。学习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回忆起来却是甜蜜的。只有经历过困惑、思考、探索、顿悟这几个阶段,才是真正的学习。怀海特的认知三阶段“浪漫——精确——综合”。在此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薄之间:我把这三个阶段重新定义: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我问孩子们:“同学们,读完了第一遍课文,你们想到了什么呢?你的眼前有没有一幅桂林山水的图画呢?”孩子们瞪大眼睛,以为我眼花了。又说:“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桂林的山,桂林的水。与我们平时的山水有什么区别呢?”孩子们这次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我看到了山上的石头。”有的说:“我看到了水上的小船。”还有的说:“层峦叠嶂,跌宕起伏;水流柔美,清澈见底。”我不禁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拍手叫好。我想起来一句话:每个人一出生都是正版,却活成了盗版。是啊!孩子的天真无邪,丰富的想象力是多么可贵呀!我们也是从孩子慢慢成长为大人的,思维的僵化束缚着我们,始终挣脱不了世俗的枷锁。我说:“孩子们太棒了!”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接着更深处引导孩子,说:“桂林的山,平地而起,千姿百态。桂林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看到这样美的山水,皆是大自然的创造。万物皆有灵性,你能从人文的角度分析一下山水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或者内涵呢?”我知道这个问题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是有难度的,毕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我接着引导说:山是雄伟巍峨的,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伟大;水是世间最柔软的东西,也是最坚硬的东西。所谓以柔克刚,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做人也要胸襟坦荡,像山一样不斤斤计较;也要像水一样遇事沉着,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淌。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大自然这位神奇的搬运工,感谢祖国的壮丽河山。”同学们的脸上充满了好奇,带着对知识的渴望继续听课。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接着说:“平地而起,千姿百态是桂林的山的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山的精神。蜿蜒曲折,清如明镜是桂林的水的特点。谦虚低调,以柔克刚是水的灵魂。他们是整体和局部、外在和内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做题快,搞题海战术,题做了一沓又一沓,成绩还是没有提上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做题贵在精不在多,关键是你做对了多少。相反,有些同学喜欢动脑思考,即使没有做那么多的练习题,但是善于归类分析,把题型吃透,抓住本质,直击重点,反而能超越很多人,收获满意的答卷。其根本原因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各种各样的题型就是各种各样变化多端的现象,只要把这些题归类总结,你就会发现他们考查的是同一个知识点。所以,繁华过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值得一提的还有啃读的过程完成的三重对话:第一重,通过勾画、批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完成了“人与知识”的对话,即个体与文本的对话。第二重:通过与他人交流,研究性阅读,实现了“人与他人”的对话。第三重,通过批注、写作完成“人与自我”的对话。也就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促进个体的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促进个体生命智慧的生长。自我反思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因为真正的学习,都是自己独自穿越的。
第三课是拥有丰厚的教学实践经验,扎根教育29年的于老师。于老师分享的是家教共育的主题。用大量的案例,生动的故事,阐述了发生在于老师身上的神奇的改变。从最初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于老师始终躬耕教育,努力搭建家教共育的桥梁。于老师不仅教学成绩优异,而且是学生的领路人。郝老师说:“一个真正意义的老师要具备教练和导师两种功能。教练授之技能,导师启迪灵魂。一个好教练不一定是好导师。但是一个好导师的前提一定是一个好教练。”于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前些天网络上沸沸扬扬的教育案件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位河南学子二十年后复仇殴打老师,即使写上了上千字的道歉信,因情节严重,影响恶劣,仍维持一审原判。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呀!如果这个孩子知道感恩,就不会把仇恨埋藏了整整二十年。也可以这么说,这个孩子在成长的第一阶段就没有发下良好的基础。蒙台梭利将孩子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0~6岁,6~12岁,12~18岁。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做铺垫。保证第二阶段的发展正常,就要求第一阶段的发展不出偏差。这如同蝴蝶的生长过程,无论是外形还是生活习性,蝴蝶和毛毛虫都大不相同,可是蝴蝶的美丽取决于幼虫的形态,而不是对其他蝴蝶样式的模仿。所有生命的发展都是这样,拥有现在才能创造未来,个体在一个阶段得到的满足越多,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也就越充分。如果0~3岁造成的缺陷在3~6岁得不到更正,这些缺陷就会一直保留下去,而且发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到6岁的时候,这个儿童就会形成人格偏离等缺陷。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之后,这些缺陷会产生危害,影响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位学子产生的心理畸变源于成长时期得不到满足所致,后来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以至于产生越来越多严重的问题。就给我们老师的启示就是: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智育和德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培养智育,会出现实践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甚至误入歧途的儿童。有些孩子有幸进入清华的大门,却因依赖性太强,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而最终不得不放弃学业。还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利用高科技犯罪,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等待他们的将是牢狱之灾。这样的教育是可悲的,我们也愿意看到这种令人惋惜的事情再次上演。同样,只发展德育,而忽视智育也是不行的。古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才是才智,德是德行。而今天,如果还是固执地守着女子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妇女能顶半边天,当家做主吗?所以,我认为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不仅是文明的进步,更是女性智力的提升。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满足不了女性的发展,社会迫使女性突破自己,走出家庭和孩子的狭隘空间,以全新的面貌走进社会,站在各行各业的舞台上贡献力量。总之,德育和智育互有联系,缺一不可,相互统一于人的发展中。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坚持啃读,坚持打卡,才能让自己脱胎换骨,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新网师没有人是天才,没有人不学而能。让我们用空杯心态,期待拔节的力量,朝着明亮那方重新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