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铎
曾见过这样一句名言:
学会洞察人性,是你一生最大的功课。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著,很大程度归功于罗贯中对人性的透彻了解,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读者不由自主便产生了代入感。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鲜有人注意,他还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说服大师,从他游说江东促成孙刘联盟可见一斑。
要成为一名说服大师,最需要地就是对人性的了解。
当时曹操新灭袁绍,对刘备大军压境。诸葛亮和刘备促膝而谈,诸葛亮指出“曹操势力太大难以抵挡,不如与东吴结盟,使南北进入对峙状态,我们再待时而动。”
刘备也是明白人,他一语中的,问:“江东皆是智谋之士,他们怎能轻易替我们出力呢?”
此时诸葛亮展现出了他作为一名说服大师的敏锐眼光,他很清楚:
团队的意见并非少数服从多数,领袖的想法才能起决定性作用。
他最需要了解的是孙权的真实想法,但自己与孙权并不熟悉,所以他首先联系上了鲁肃。
为什么选择鲁肃呢?鲁肃是江动集团的核心成员,能直接和孙权对上话,还深得孙权信任。
团队的意见,掌握在领袖手中,更被领袖的核心幕僚所左右。
但这还不够,如果所找之人并不认可我们的想法,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职场生活中,有人与老板不熟,为了得到老板的青睐,便急于和老板跟前的红人搭上关系,可最后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受老板待见。你该好好想想,那位红人心里是不是真的认可你的理念呢?
反观鲁肃,他是孙权身边的红人,更是江东集团坚定的主战派,正是诸葛亮所需之人。
在对方团队中寻找一个认可自己的核心成员,通过他收集情报,则能知己知彼,借力使力,更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四两拨千斤之效。
诸葛亮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关键人物,他与鲁肃开诚布公,坦露心迹。为进入江东做好了第一步准备。
接下来就要正式进入说服阶段了,诸葛亮十分明白:江动集团虽然主降派居多,但这些人皆非游说重点,只有孙权才是头等大戏。
我们职场的应聘,也不过是一场说服大会而已。
面试中,你必须分清主次,找到游说的重点对象;如果花费太多精力在次要人员上,往往事倍功半。
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人都明白面试一般分两类:
一种是人才市场的大型招聘会
大部分公司会派出3名左右的人事成员到现场,一主二副,面试开始时,千万不要急急忙忙进入正题,你要先搞清楚能拍板的是谁?有机会的话应该问清楚,若不能,就只能靠自己察言观色了。
如果你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对方却指着走过来的某人告诉你:很好,这位是我们的张经理,你接着和他说吧。
你该作何感想?
另一种是直接在公司应聘
这种面试往往需要2-3轮,第一轮一般是人事找你谈话,第二轮是用人部门经理,第三轮是BOSS(很多时候第三轮用不上,除非是高级职位)。
你最明智的做法,是把精力主要放在取得你部门经理的认可上,如果在其他地方耗费太多的精力和言辞,当你和部门经理谈判时已经陷入演说疲劳的状态。
这个策略也完美诠释了《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的高效表现,除了应付张昭(主和派核心成员)用了三句话,其他人等均被丞相一语驳回,其用词之精妙,意图之明确,令人叹服。
有人担心诸葛亮此举会招致江东集团的反感而使游说失败。恰恰相反,丞相此举可谓高明至极。他有鲁肃深谈在前,江东考察在后,此时他对孙权的心理状态已经揣测地十分透彻,胸有成竹。
这就是说服的核心要义:准确评估对方的心理状态。
来江东之前,孔明已然明白孙权在战降间犹豫不决,但又可以说孙权内心的天平更倾向于战。
原因有两点:
一、曹操曾言“生子当如孙仲谋”,以曹操识人之准,他早看出孙权有不屈于人下之志。对于年少成名的孙权来说,他断然胸怀天下,岂可轻易屈从他人;
二、孙权在江动集团主降派居多的情况下迟迟未下决断,还派遣鲁肃这个主战派私下会见刘备集团。
对年仅二十五岁的孙权来说,无论战还是降,此时他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快速整顿人心,处理局面的人。
从一个集团的角度来看,在面临重大危机时人心浮动、迟迟没有决断是极其危险的。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诸葛亮才会在舌战群儒时毫无顾忌,一改往日谨慎沉稳的作风。
他要让孙权明白,盛名之下无虚士,我诸葛亮就是你孙权最需要的那针强心剂。
在全面挫败主战派的气势后,诸葛亮毫不拖泥带水,直入主题:
“如果江东能团结一心与曹操抗衡就该早点翻脸;如果不能,你何不听从你那些谋臣的意见向曹操北面称臣呢?”
当看到孙权脸色阴晴不定时,又不失时机地告诫:
“孙将军你对外假称服从曹操,可心里却又有抵抗的想法,这么紧急的事情却拖了很久还不决断,祸患就要到了!”
这就是说服的第二要义:
探明对方心中有利于我方的想法,借力使力,引导他自己打破天平的平衡。
人的犹豫不决,往往是在外界条件和内心志向的取舍中挣扎摇摆。
而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内心的志向必然是他最不能放弃的底线,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他在更高的角度重新意识并确认这一点。
孙权内心的天平果然开始明显倾向于抗曹,他立马反问刘备为何不降曹。
诸葛亮见时机成熟,顺势打出一张至关重要的感情牌。他以汉初时田横守义不辱的事为引,指出刘备虽然天命不济,一直颠沛流离,但为了汉室,为了跟随自己的人们,他始终坚持不懈。诸葛亮这番话说地慷慨激昂,大义凛然。
说服的第三要义:
空洞的说教不能从内心最深处打动对方,用真实丰满的案例引发对方的情感共鸣才是上上之选。
无论贵为天子还是贱如百姓,人终究离不开一个情字。
曹操败走华容道却能死离逃生,只不过靠一席短语提及当年旧情,关羽便心甘情愿地放他一条生路。
而此时此刻,孙权的心中必定也联想到自己早逝的父兄:
“想当年,父兄何等奔波操劳!父亲与诸侯一起讨伐董卓,他身先士卒,始终率领江东子弟走在最前面;
哥哥脱离袁术后,靠最初的几百骑南征北讨,舍生忘死,才把分崩离析的江东集团重新整顿起来。
可惜他们都走的太早,留下我独自支撑,我绝不让他们失望!”
不难想见,年轻的孙权从即位起,内心满是父兄的身影。
此刻诸葛亮对田横和刘备的烘托,恰恰看准了人性,深深触动了孙权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于是孙权即羞且恼,羞愧自己差点忘怀了父兄的初衷;恼怒孔明不识时务,直言相激,让他下不来台面。
所以他“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室。”
然而孙权的反应让诸葛亮更有了把握,作为一名顶级的说服大师,他明白自己戳到了对方的痛点。
果不其然,一代雄才的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很快冷静下来(核心幕僚在关键时刻及时救场),与孔明共商大事。
至此,双方于情于理再无隔阂,诸葛亮大大方方献上刘备集团的联盟策略,取得了孙权的首肯。
之后的事情无需细说,孙刘联盟宣告成立,而紧接而来的赤壁之战,正式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
齐帆齐写作课四期(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