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老先生:
小时候,
《乡愁》是一篇短短的诗,
我在这头,
老师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冰凉的车票,
我在这头,
爸妈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座不大的宅子,
我在这头,
童年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抹淡淡的哀思,
我在这头,
先生在那头。
犹记得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诗的作者把乡愁比喻成四种事物,这样的手法让语言生动形象;后来,学习的要求更高了,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各个年纪不同的思念与哀愁,更深深表达了对于祖国的思念和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再后来,我们学会了诗的结构,‘’本诗‘’分为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第四个做了铺垫,按时间顺序层层递进。可是现在呢,《乡愁》还在,先生却悄然地走了。
先生一生喜爱唐诗,也曾深情地赞过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批发当风,鼓琴而歌,不羁于条条框框,寄情山水,纵情日月。这一点,先生如李白,拥有着诗人最本质的天性与张扬。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思念”,诗、月光与思念,可见,先生亦是个浪漫的人,当然,先生只敢偷偷的折一张阔些的叶子回去,可见先生是多么简单可爱,他的浪漫远远不同于传统诗人骨子的浪漫。他的诗里没有过多的情爱,没有山盟海誓,只是简单的字句——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着向我走来,在月色和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月光和雪色,还有先生眼里那个特别的人,先生和爱人简简单单地相爱走过了61年。也许这就是嫁给了爱情吧。先生写道,夏天走的时候,所有莲都殉情。这是不是先生对于爱情最诚挚的誓言?又如你的另一首: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凌晨四点起来,海棠花未眠,我的眼里没有你,余光里全是你。”余光里全是你,简单,美好,一如他和爱人61年平平淡淡,温柔如水的生活。
先生在诗里反复提到了母亲,他用两句哭声就概括了整个母爱,“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30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先生却娓娓道来和母亲相守这三十年的幸福!也许,母与子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就是爱和幸福吧。
今天,先生走了。他曾在《当我死时》里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先生的一生都无比期盼着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可是,先生已经走了,他没能等到,不是躺在“黄河长江之间”,而是在那头“浅浅的海峡”走的,也仅有鹧鸪来寄托思念,我怀念先生也衷心地希望所有乡愁者,都能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长江的曲,黄河的歌!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先生一路走好,愿那边再无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