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非凡的地铁男事件中,公众有三杆枪,一杆对准地铁男,一杆对准扫码女,一杆便是对准“冷漠”的群众。
我曾一度热衷于功能多样的修理工具,然而就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一个工具的功能越丰富,它的实用性也就越低,专业性也就越弱。“冷漠”一词同“自由”、“民主”等词语一样,涵盖范围甚广,这些看似可以解释一切的词语,往往也是最容易让我们产生误解,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公众事件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偏向于这些词语的解释,而不是该事件的本质。
01
我的一篇旧文《你会怎么做,与道德无关》曾专门讲过关于公众冷漠的其他原因,今天再借此机会重新复制粘贴出来。
1964 年的一天,基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 男人刺了她多刀,她大声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后大声警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图逃跑,但后来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他又从车里走出返回,将基蒂·吉诺维斯击倒在地,又开始刺杀她。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基蒂·吉诺维斯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袭击行为持续了35 分钟。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中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 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一对夫妇(他们说他们以为已经有人报了警)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是观看这一暴力事件。而杀人犯也一直没有抓住。
这个事件之所以轰动一时,就是因为在长达35分钟的行凶事件内,38位目击者居然没有一人施以援手。当时的媒体也对此事大量报道,批判城市生活的人们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就是一群冷血的动物。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Latane和Darley分析了吉诺维斯事件中旁观者的反应后,却得出了与媒体结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项紧急事件,直接的目击者越多,单个愿意提供帮助的人也越少,是一种典型的责任分散效应。
在《影响力》一书中,作者称之为“多元无认知”现象,即在审视他人反应,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并以此来寻找支持自己行为的证据,尤其是在事情状况非常模糊的时候。
多元无认知现象为什么会导致旁观者效应呢?作者认为,我们在公众面前总是要让自己表现的优雅又成熟,所以在面对一件让我们意外或者紧急的事件时,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我们总是要尽量让自己保持理性和克制,此时,身边所有的人可能都在尽量保持优雅成熟。这时候,多元无认知就发挥作用了,因为我们往往容易去观察身边的人的行为,而往往又容易根据身边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该怎样做,所以当我们看到一群和我们同样保持理性和成熟的人与我们一起时,我们更多的倾向于相信事情本身并不严重,这种对他人表现的错误解读,最终导致了重大事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出现所谓的“冷漠”现象。
有数据显示,在人口少于1000人的村镇约有42%的路人愿意提供帮助,在居住人口为5000-20000人的地方,愿意提供帮助的人的比率下降到37%,而在百万人以上的城市,这个比例只有17%。
02
当然,它还涵盖着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社会的社会格局。
中国社会的格局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被称为差序格局,意思就是我们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辐射出去的一张关系圈,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涟漪。
离这个圈子越近的人,与我们的关系也就自然更加密切,比如我们在劝酒的时候往往会说,看得起我就干了这杯酒,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如果你觉得我在你的关系圈中能占据接近中心的位置,那么你就应该满足我的需求,即使在客观条件下,你喝不下这杯酒了。
这便是所谓的熟人社会。然而它的反面就是,人际关系越往外,我们所要为之付出的的义务就逐渐降低,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在我人际关系圈范围内的陌生人,我们必然不必为之付出。
所以,表面上的这种冷漠现象,其实是我们怎样划分自己与他人的亲疏关系,甚至是公与私的关系。
然而这种关系往往非常模糊,比如在招聘面试的时候,一个不符合职位要求的应聘者,突然他告诉你他是你奶奶的表妹的女儿的儿子,那么他就突然存在于你的关系圈中了,即使他存在于外围,但是因为他成为你关系圈中的一员,那么你便很可能录用这位不合格者。
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在表面看起来冷漠的背后,是我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处理。
03
很多时候,我们对类似“冷漠”一类的词汇要保持警惕,这种可以解释一切的词汇,往往也说明它根本解释不了任何根本问题。
因为当我们在说冷漠、无情或者自由的时候,就像我们在回答人生而为人的意义一样,这种答案无法被肯定,也无法被证伪,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属于一种叫做本质主义的问题,这种问题对解决具体的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如同我们遇到无解或者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诉诸于宗教和个人信仰。
不过最终我们还是要为解决问题寻找具体方法,科学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操作主义,操作主义的要点在于,我们从来不尝试使用本质主义的观念去尝试找到终极答案,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会承认自己会犯错误,并且乐于接受他人的质疑。
所以,当我们使用冷漠、无情等词汇时,其实就是在试图为一个问题寻找终极答案,并不允许他人提出质疑,一旦我们发现事情的答案与我们的解释不符,我们也不会修正答案,而是寻找更多能够支持我们答案的东西,然后我们就在一步步的自欺中变得更加偏执或暴戾。
然而这样的意义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