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证明和重复有别于其他修辞技巧。从过程来看,这两种修辞不急于让听众相信自己的观点,而是先与之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从而达到拿捏听者的效果。
下面分别来看。
1 替代证明
这种表达手法指的是:仅表明某个断言有据可查,而不指出具体引用的证据和典籍。
比如报道中的“据知情人士说”,文章里的“显而易见……”,还有广告里的“研究表明”……
这种“证而不举”看似显而易见。但在我们接受海量信息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忽视这些假“论证”,看到上述“关键词”就直接默认相信紧随其后的观点了。
此外,如果表达者不提供证据,又想让自己的观点被接受,则常常使用一种策略——“暗示他们与我们处于同一立场”。其目的是拉近距离,获取信任。比如销售人员利用“套近乎”,增加潜在客户达成交易的可能。骇人听闻的传销组织,就是利用的这种“熟人销售”模式。
这其中利用的是人的群体偏见——也就是我们更容易轻信自己人。
总之,替代证明不是真正的证明或证据。在得到真正可以支撑断言的证据之前,我们都不要轻易相信这些看似论证充分的语言。
2 重复
重复是指充分利用所有可能的机会去一遍又一遍地重申某个观点。这是一种广泛运用的修辞技巧,尤其在宣传中。
简言之,就是“洗脑”。
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说了这样一句话:
宣传的本质就是简要且不断重复。
谎话重复千遍便成为真理。
这种乍看之下令人反感且不易相信的话,实际上在反复播送后,会慢慢遮蔽、麻痹人们的批判性能力。
“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这句经典广告语风靡了一个时代。虽然没有几个人真的相信“脑白金”有什么神奇功效,但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广告洗脑中,许多人真的相信了“送脑白金准没错”。最后,它创下了连续16年保健品销量第一的傲人战绩。
批判性思维告诉我们:所有的信念均源自证据和论证。初听不可信的主张,不会因为千万次的重复就变得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