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相机在发明之初也是一味模仿绘画的构图,用光以及题材。显然是绘画替代品,那些生动自然的特点也被忽略了。
摄影是真实客观反映事物本质,真实描述事物,再现事物,真实细致描绘客观世界,是其他艺术所取代不了的。比如对广告摄影,还有产品摄影,纪实摄影等影响巨大,直接实现了主客观体的审美的高度集中。
在摄影写实的发展同时,抽象摄影也雨后春笋。以生命和运动为基础的抽象而又有创意的摄影手法来表现,更加注重创造手法的各种构图角度,视觉,视角,比如一些特写,一些倒影,一些创意角度等来塑造造型。有些抽象摄影选用隐喻或者比喻,还有象征手法拍摄,这些表达创造者的主观感受与创作意图。正如摄影家维恩·布莱克说的“只有这些发生在人们内心的事物,才是真正能被感知的。”
一块磨砂玻璃的后方,一个小女孩透过透明缝隙,她好奇地张望外面的世界……那眼睛、那小嘴巴、那小神情、那小双手……都透出小女孩对这个世界的渴望。有人是这样解读:正是这块磨砂玻璃,让女孩和世界之间产生了疏离。一个奇妙的瞬间,仿佛隐喻了每一个个体,在现代城市里的处境…..2015年,在世界上奖金最高的摄影大赛,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上,作者用这幅扫街作品,击败了另外60000位摄影师,拿下第一名。有评审直言,“从无数相片中,评委一眼就挑出这张作品,因为相片的情感非常触目,甚至是女孩手指摆放的角度和方向,都流露着满美感,这需要有相当的天分和经验,才能预知女孩的动作并拍出。”
当然了,抽象的摄影也挑战摄影审美的心理差异。由于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差异,也会产生对摄影美学的差异,也是文化意识上的差异,同样就会不同程度的感知到以此对应的美与意义,甚至缺乏。也可能产生误解,因而人与人之间文化意识的差异是对摄影美的根源挑战。
如今人们的摄影审美越来越宽容了,审美情趣也越来越多元化了。更多美的可能性被接受。只是在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后期制作的技巧中,摄影师的激情会不会被纷繁变化的世界扰乱心境与创造力?
是否会随着数码科技的进步而丢失了摄影创作最本质的东西?能否在决定刹那间按下快门的深刻思考的熟练掌握?这也许是摄影美学应该思考与努力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