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欲此心存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 初释:一定要使己心无一丝一毫的私欲,纯粹为天理,这是成为圣人的功夫。 壶天山人诠释:必要做到纯阳之境,完全做到纯乎天理,没有...
必欲此心存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 初释:一定要使己心无一丝一毫的私欲,纯粹为天理,这是成为圣人的功夫。 壶天山人诠释:必要做到纯阳之境,完全做到纯乎天理,没有...
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 初释:把照心当作照,把妄心当作妄,这依然是认为妄心和照心并立而存。没有看到妄心的本体也是恒照。 壶天山人诠释:照心和妄心之间的区别,好...
良心为照心 初释:良心就是照心。 壶天山人诠释:良心是照心,他讲的就是阳明四句里面的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的是良知,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良知就是修行人的直觉。作为一个修行人,...
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初释:良知虽然不滞于喜、怒、忧、惧等感情中,但喜、怒、忧、惧也不存在于良知以外。 壶天山人诠释:这句话讲的是性和...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初释:语出《河南程氏经说》“道者,一阴一阳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阴阳动静,有其自身的规律。“动静相因而成变化”,即动与静各与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或原...
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 初释:有事感应相通,固然可以说是动,但是寂静不动的良知并没有增加什么;没事寂静不动,...
“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 初释:平常涵养定慧的未发功夫,并未有一丝的动念。 壶天山人诠释:“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这个话讲的特别有道理,因为虚静之态的时候...
“已发”在“未发”之中。 初释:当情绪发动之时,平常涵养定慧的未发功夫,还是他的主宰。 壶天山人诠释:“已发”在“未发”之中。在未发之时,其实这个时候表面看着是未发,但他内在...
“已发”之中未尝有“未发”者在。 初释:在情绪发动之时,既你动念之时,之前所做的功夫,涵养的定慧功夫,已经不在了。 壶天山人诠释:其实我们在涵养功夫的时候,一定要做长期平和的...
“未发”在“已发”之中。 初释:平常涵养的定慧的未发功夫,在情绪发动之时,其实还是他的主宰。 壶天山人诠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时候,修行人和一般人的区别是什么呢?修行...
九还 初释:道教以九代金,情属金,摄情归性,养得性光圆明,以还先天真性,即为九还之功。一说为九还丹,即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不老。炼制过程中丹砂变成水银,经过多次变化又...
七返 初释:道教以七代火,心属火,降心火于丹田下,养的肾中真气,复返于心田,即为七返之功。一说为七返灵砂,即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可以还魂,因在炼制过程中要经过七次转化,故称七...
三关 初释:道家以口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合称三关。《淮南子.主术》谓耳、目、口为三关。另有说法认为三关为人身的三个穴位,是炼丹的道路。 壶天山人诠释:关于三关的说法那...
阴根阳,阳根阴。 初释: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意思是阴生阳,阳生阴。 壶天山人诠释:阴根阳,...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 初释:“精一”的“精”是从理上来说的,“精神”的“精”是从气上来说的。 壶天山人诠释:所谓精一,为精为一,精妙之极。以何于一...
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 初释:妄心:佛教语,意思是心绪躁动,妄念不止。 照心:指返身关照之心,心如止水,止水犹鉴。人在静坐时,首先要排除杂念,这种排除杂念的心理过程就...
程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初释:程颐说:“论述本性,而不论述气质,不够完备;论述气质,而不论述本性,不够明晰。” 壶天山人诠释:其这段话要分为两个方面...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初释:那些指出自己缺点或不足的人,实际上是自己的老师。 壶天山人诠释:攻吾之短者是吾师。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黄帝阴符经》里面讲的一句...
忠恕违道不远。 初释:出自《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意思是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 壶天山人诠释: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儒家的一个传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