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跟朋友出去吃饭,是不是都习惯问一下,你吃什么?而我们也很习惯性的回答“随便”。
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思维习惯。
这种思维方式是来至于《易经》的三分法思维方式。
而我们社会上有是有很多种思维方式的,曾老先生把所有的思维方式归纳为三种思维方式。
第一种:
一分法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很可爱,别人说对,他就说对,别人说错,他就说错。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体现得更为明显。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会发现,日本人总是点头称是、是、是的。
第二种:
二分法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更多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的思维习惯里只有对和错两种答案,就是现在人常说的非黑即白。泾渭分明,脑筋不会转弯。
学习群里有位易友分享了一个案例,她在国外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消费了6元,这位易友习惯性的给外国收银员11元,而外国收银员会把你给的1元零钱先放一边,再拿出4元跟易友的1元一起找回给我们这位易友手里。外国人的思维不会想到人家给了她一个1元,她找一张整的5元。
其实,我们中国近几百年都在学习西方的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了。所以,现在才会有各种沟通课,情商课,这些课程都是讲思维方式。
在我们《易经思维》课的学习群里,一些学员就会疑惑,包括我也疑惑,听到一件事,肯定不是对,就是错的了,难道黑白分明不对吗?
在《易经》思维里,不讲对错,讲合理不合理。
第三种
三分法思维
三分法的思维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是随时可以改变的。三分法思维是灵活的,听到一件事情,不是盲目相信,也不是盲目否定。
在我们中国是不是经常听人说“很难说,”“看着办”,这就是典型的《易经》三分法思维方式,有时要这样,有时要那样,随时做出改变。透过事情的表象,找到事情的规律性,最后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个思维方式群里易友也分享了一个案例,他说,钱中书先生的《围城》里说,一种人挑最好的葡萄先吃,另一种人会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的,因为他吃的都是剩下里的最好的。
第二种应该是悲观,因为他吃的都是剩下里头最坏的。然而,恰恰相反,第二种人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我们这位易友说,他年轻的时候,会挑不好的吃,把好的留到最后,而四十岁以后,他不那样了,一定要挑好的,吃了再说,
这就是运用了三分法思维了,随时而变,顺势而为。
曾老先生还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领导打电话给他的下属,问他有没有空,下属说有空,领导“有空?你一天到晚没事做的吗?你给我滚过来。”
这个下属记住了这次教训,下次领导打电话来问不能说有空。
领导又打电话来了,“你有没有空?”下属这次聪明了说“没空,很忙。”领导更气了,“我打电话你说没空,别人找你还得了,马上给我过来。”
这个下属很纳闷,说有空也不对,没空也不对。怎么说都是错的。
如果用《易经》的三分思维方式,事情就好解决了。
领导再给下属打电话说,你有没有空?这次这位下属有智慧了,领导,我马上过来。事情就好解决了。
曾老先生讲:一件事情可以有六十四种不同的状况,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一件事情既有阴的部分,也有阳的部分,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关于《易经》的三分法思维,我按照老师讲的结合易友们分享案例,整理成这篇文章。不知道我有没写清楚了,请各位读友指教斧正。
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是二分法思维,我自己也觉得自己很死脑筋,不会转弯,三分思维是要训练,可以每天找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试着用三分法思维去思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