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知了的聒噪一阵紧似一阵。
我居住的小区文峰都市花园绿化不错,种了十几年的树木早已蔚然成荫,知了的声声聒噪从稠密的树荫里不间断地传来,却望不见它们的踪影。
知了是我们对蝉的另一种称呼,它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声嘶力竭,没完没了,仿佛要把整个夏天叫穿。
知了的叫声,唤醒我沉睡的记忆,许多年少时的物事,便会在脑海里浮现开来。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下放在随县三里岗尚店火石冲,当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少年。
夏天,天气晴朗的时候,火石冲的一条冲里,山上山下,地头田野,房前屋后,万木葱翠,鸟飞蝶舞,无休无止的蝉鸣,给寂静的小山冲增添了一道道激越的音符,美丽动听。
在我们随州,人们通常把蝉叫秋蛉,入伏后叫伏蛉。百度百科上,蝉在各地的叫法的更是五花八门:知拇吖、哔蝉、海咦、蛭蟟、蛣蟟、知了龟、知了猴、蛣蟟龟......在未脱壳之前,还有地方叫它们爬杈。
稍大时,知道了古时把蝉叫蜩。是从语文书里的古文“佝偻承蜩”知道的。这篇出自《庄子·达生》的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前往楚国,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 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得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老师讲这篇古文时,好象是教育我们要“聚精会神”,而我早已模糊了。之所以清楚地记住了这篇课文,是好奇古人也捉知了,而且是大人,至于他们捉知了干什么,至今仍不知晓。
早在读这篇课文以前的更早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早已开始捉知了了。我们捉知了是玩,纯粹的玩,把知了玩死了就喂蚂蚁。
知了最喜欢栖息的树是桑树、榆树、柳树、梧桐和杨树。小河边的柳树又粗又弯又好爬,循着知了的叫声悄悄地爬上树,轻轻地伸出手,猛地拍下,一只知了就捉住了。
把捉住的知了用线拴着腿,拿在手里让它飞。这时的知了大都不叫了,可能是受了惊吓,也可能是受了伤。有时,线上只剩下知了的一条腿,就判断它“壮士断腕”飞走了。更多的时候,知了被玩的奄奄一息,我们就把它拿到蚂蚁窝边,肢解后看一群小蚂蚁怎样搬运大知了。
上树捉知了的成功率一般不高,要提高成功率,就必须借助工具了。最好的方法是用面筋粘。在家里抓一把麦粒,放在嘴里反反复复的嚼,直到把它嚼成一团面筋,在手指甲上粘试一下,越粘越好;再找来一根竹竿,把面筋缠在顶端,看准树上的知了,小心翼翼的把竹竿靠近,待到一定的距离时快速出击,稳准狠的把面筋粘上知了的翅膀,一只知了就捉住了。我不知道孔子看到的驼背老人粘蝉,用的是不是面筋,如果是,这种古老的方法,传承就已经两千多年了。
家里没有麦子时,就用蜘蛛网。用刀破一根竹蔑,弯成圆圈绑在竹竿稍上,再到屋檐角落去网上多层蜘蛛网,粘住知了后不要动,由另一个小伙伴爬上树去取下来。这种竹竿圆圈蜘蛛网,多半是用来粘蜻蜓的,知了个头大,粘度不够。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袜子。那时候,买不起尼龙袜,就翻箱倒柜找出冬天穿的棉线袜,用一根铁丝弯成圆形套住袜口,绑在长长的竹竿端,循着知了的叫声悄悄靠近,不打动树枝,快速罩住知了,再把袋口扭一下,压扁,知了就插翅难飞了。但这种方法用的很少,因为袜子是花钱买的,当年属贵重物品,如果被大人发现,就少不了一顿胖揍。
捉的知了如果多,小伙伴们就用火烤知了,多半是尝几口就扔掉了。后来从书上得知,知了肉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炸着吃乃一道名菜,只可惜我们的烹饪方法不对,暴殄天物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到树林里去是收集知了壳,它是一味中药材,叫“蝉蜕”,积攒多了,就可以拿到尚店街上的收购站卖钱。
知了通常会在每年夏天从蛹变成虫,幼虫生活在地下,多年后才能破土而出,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一次蜕皮,蜕的壳就是蝉蜕,粘在树干上或挂在树枝上。据说蝉蜕有疏散风热,利咽明目,息风止痉的功效。
蜕皮后变成的虫,就是知了,成年的知了是靠吸收植物的汁液为食的。饥饿了,就用坚硬的口器插入树干吮吸。
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所以鸣声特别响亮。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雌蝉虽然在腹部也有发声器,但不能发出声音。雌雄交配后,完成了繁衍下一代的任务,它们的生命时日也就不多了。
雄蝉的鸣叫并不全是"知了、知了",仔细辩别,还有“喳喳“,“吱吱”声,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蝉鸣。
春天有春蝉,人们听到的是“醒啦、醒啦”;夏天有夏蝉,听到的是“热死啦、热死啦”、秋天有秋蝉,听到的是“服了、服了”,据说南方的冬天有冬蝉,它们发出的是悲鸣“晚啦、晚啦”的声音。
这都是人们对蝉鸣的形象比喻和描述,真正的蝉鸣悦耳动听,激越高亢,“知了、知了”,不绝于耳,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这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绝唱。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说的是“螳螂捕蝉”这个成语。小时候,我捡过蝉蜕,挖过蝉蛹,更是无数次捉过蝉,观察过蝉,但从未见过小小的螳螂能捕蝉。能捕蝉的,只是我们这些无聊的小屁孩。
如今,城里的孩子可以玩的物事太多,学习也繁重,说捉知了,他们定是一脸懵懂、四顾茫然。只是不知道,现在农村的小孩,还象不象儿时的我们那样捉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