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辅助教学行为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动机的过程模式
★ 动机概念包含三个方面: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
二、内在需求的培养与激发
★ 动机源于个体的内在需求、内部唤醒状态
☛ 马斯洛的观点:基本需要在满足之后,便不再感到需要,而成长需要的特点是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并激发个体强烈的成长欲望;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就要首先满足其基本的生理、安全感、归属感、尊重等需要。
★ 个体内在需求的激发还与其对行为目标的认识有关。个体内在需要与目标相联系的情况下,就由一种基本需要小孩能够抬转化为唤醒状态。
★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你富有成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内心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
三、外在诱因的设置与应用
★ 动机研究的目标理论认为,学生中存在三组类型的目标:学习目标(掌握目标或任务卷入目标)、表现目标(自我卷入目标)、工作回避目标。
★ 采用学习目标的学生关注获取学习活动所欲传递的知识与技能。持有“努力终有所获”的信念。
四、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 自我调节是联结和协调动机的内在起因与外部诱因的中介桥梁,它包括预期、自我效能信念、意念和反馈等一系列循环过程。
(一)合理预期的调动
★ 预期是指人对其行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及其价值的估计。
动机(M)=估计的成功概率(Ps)×成功的诱因价值(Is)
★ 公式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意味着,如果学生认为成功的机会等于零,那么成功的价值再大也等于零,如果学生认为成功了也无价值,那么成功的机会再多也等于零。
(二)自我效能信念的培养
★ 自我效能信念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自信心。
☛ 班杜拉(A.Bandura)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论,“那些搞自我效能感的人给他们自己设立要完成的更高的挑战性目标,那些对他们能否再次达到同样的实验努力水平存有疑虑的人,给他们自己设立能试图达到先前追求水平的标准。”
★ 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一,学习成败的经验。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替代性经验。学生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的行为来形成自我效信念。
第三、言语鼓励。个体通过他人教育、建议、劝告、鼓励等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信念。
第四、生理线索。
(四)意志的磨练
★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期目标的心里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
★ 在意志的心理结构中,决心、信心、和恒心既是三个相互作用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要下定决心,名曲学习目标。(选择与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和确定实现目标的方式)第二、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第三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才能最后去的学习的成功。(要善于抵制不符合许多目标的主观因素干扰;要善于持久地维护已经开始的符合目标的活动)
(四)反馈的运用
★ 反馈是自我调节功能运转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冬季的整个形成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
★ 反馈的效用主要受到下面几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结果反馈的内容。(关键要考虑该信息能否使学生的注意指向应改进的学习方面)
第二,结果反馈的详细程度,即具体或抽象程度。
第三,结果反馈的频率,即在一定时间内给予及时反馈。
第四。反馈的方式。
五、结果成败归因的训练
★ 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中介干预,使不利于学生提高后继续行为动机水平的归因模式,转化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机水平的归因模式,进程保持积极情感因素和较高的成功预期。
【感悟】关于学生动机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继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内驱力,通过对行为的控制,观察,为学生制定相关应的教学目标,从而装华为学生个体的内在动因。简而言之,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在学生西沃调节作用下,激发学习动机。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外在诱因的设置,教师可通过外在设置奖赏,设定目标等激发学生的动机。
第二节 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
一、课堂强化的基本策略
(一)积极强化:使用奖赏性刺激物激起学生某种行为动力才去的强化就是积极强化
(二)消极强化:通过取消不愉快的刺激物来激起学生的某种行为动力时采取的强化。
二、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
(一)语言强化:当你在学生做出行为反应后给予学生某种积极地语言评价就属于言语强化。(采纳学生的想法)
(二)非言语强化:当你运用某种非言语因素的身体动作,表情和姿势扥传递一种信息,对学生的某种行为标新表示你的赞赏和肯定时,这种强化就是非言语强化。(面部表情、眼神的运用、体态语强化)
(三)替代强化;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又向往得到这种强化的时候,人们就会采取他人同样的行为。
(四)延迟强化:对以前的行为的强化就是延迟强化。
(五)局部强化:对学生部分行为的认可,采取部分强化。
(六)符号强化:标志强化,用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等来强化教学活动。
三、强化物的选择和强化的安排
(一)强化物的选择
★ 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强化物)
(二)课堂强化的安排
四、课堂强化的误用
第一、强化手段单一。(同样的强化方法使用)
第二、强化的对象不具体,如强化学生的所有行为。
第三、强化过于急切频繁。
第三节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一、教师期望效应及其特点
(一)暗示性
★ 教师期望的暗示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自我暗示。各种学生信息给教师以暗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又产生自我暗示。这时,你要注意:尽可能地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的可教育性;明确自身的教育教学职能。这样有助于你形成正确的自我暗示。
(2)教师的趋向暗示。教师期望形成后,在自我暗示的影响下,总是通过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向自己所期望的那些学生,而不是指向自己没有期望的那些学生。期望高低不同,趋向暗示的时间、数量与质量也不一样。
(3)学生的自我暗示。学生接受到教师的趋向暗示之后,将教师的期望暗示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暗示,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是教师期望效应的关键因素。
(二)层次性
(1)年龄层次
(2)基础层次(共同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生活背景、个性特征)
(3)时间层次(同一学生的不同时期的期望)
(三)情感性
(四)激励性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
(一)教师形成期望
★ 影响教师期望形成的学生个体因素
1.年龄差异(对年龄不同的学生存有不同的期望)
2.社会地位的差异(学生的社会背景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影响)
3.性别差异 4.能力差异 5.行为差异
(二)教师传递期望
1.给不同的小组以不同的教学活动(分组可以表达你对学生的不同期望)
2.与不同期望的学生有不同的接触(会重视那些地期望学生行为的控制)
3.对不同期望的学生评价态度不同(对期望高的学生一般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更少的批评)
(三)学生内化教师期望
★ 学生只有主动积极地了解和接受教师期望之后,才能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唤起心理上的新需求,激发起内在驱动力,进而产生并推动自己实现教师期望的行为活动。
(四)教师维持或调整期望
三、积极地教师期望策略
(一)在客观基础上积极期望
★ 所谓在客观基础上积极期望的策略,是指你的期望目标应该以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为客观基础,不能超出其发展的可能性。否则,教师期望就会因失去现实依据而成为空想。同时,你的期望目标又不能停留在学生已有发展发展水平上,要适当高于学生已有的现实发展水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从而造成教师期望目标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必要张力与冲突,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更高水平的目标发展提供动力。
(二)在教学中倾注情感与爱心
★ 一定要把教学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完成教学目标;除了以教学为主要职责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地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内化和实现良好的教师期望。
(三)在循序渐进中欣赏学生的成功
★ 教师期望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期望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之中。
【感悟】教师的不同期望对学生来说对学生的智力,能力,行为等状况的培养能够达到不同效果的促进作用,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以及在不同的时期对学生的期望是不同的,相应设定的目标也是不同的。而积极地教师的期望是客观的,是在教学中倾注情感与爱心的,能够欣赏到学生的进步,总而言之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
第四节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气氛的特征和类型
★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生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二、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一)教师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
2.教师的移情(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感)有赖于师生之间产生共鸣的情感反应
3.教师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5.教师的教学能力(洞悉、兼顾、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责罚学生应避免微波效应)
6.教师对学生的偏爱
(二)学生因素
★ 学生对集体目标是否认同,学生个人的需求和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一致。只有当个体需求同集体的目标趋于一致时,才能使气势高涨,活动效率也高。
(三)课堂物理环境的因素(主要指教学实践和教学空间因素构成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教师内的设备,教具,乐音,等等)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 课堂气氛是学生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号是呢过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等方面,制约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
★ 一般的教学策略:
(一)正确鉴定课堂气氛
☛ 我国学者刘夕浪根据课堂气氛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气氛心理调查问卷》。
(二)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
★ 舆论是学生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与一定的规范相联系,且是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规范式学号是呢过间相会作用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由舆论加以支持并对学生行为具有约束力。
(三)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
★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四)抓典型、树榜样、立威信
(五)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六)以积极地情感感染学生
【感悟】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如若十几级的课堂气氛,对课堂教学来说,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达成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此外在课堂气氛的营造中,还包含教师的因素,不同教师的领导方式,可营造不同的课堂氛围,例如,强硬专制型的教师课堂氛围,可能学生较为乖巧,但是只是表面现象,而在另一方面,这种类型的课堂氛围,更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