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
认识沉没成本:
第一,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区别,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第二,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摘自《五分钟商学院》
沉默成本应该就是人的一种非理性思维方式,一种不甘心的心态造就的吧。就像很多傻傻的人说:我只要经历过,我去做了有没有结果不重要,最起码我不会后悔了。她们往往忽略了结果,忘了过程只是通往结果的一条道路而已。我指得傻不是说你不该付出,而是不必花大量时间去做一件无果的事儿。以前我也傻过,就在去年我花费了两万块左右在即将毕业届那年去合肥专升本大本营学习了大半年,事实是我选择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专业,还是我弱项的公共课去考试,刚好凑巧这一年报考人数特别多,刚好一大批落选的人当中就有我一个。如果我拿这两万块带着我的学生证是否可以走遍大半个中国或买了台我爱的单反,提前一年进去社会学习了呢。如果我知道这项自己很薄弱,没有死磕,及时换了一个自己熟悉的专业,是不是也能通过了呢?事实没有如果,怎样选择,就看你是怎么去认识沉没成本这个效应。
从一开始选择了报考的专业,哪怕后来知道和我同报考专业的人有很多,成绩好的不再少数,但我选择了这个选择,也开始了这条学习之路我就不愿意放弃了,但我忘了评估自己的实力,忘了我真正最后想要的是考上的这份结果,不是我选择了这份专业在我还来得及放下的时候不甘心的坚持着说自己能行,我当时没有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环境,这件事产生结果的状况,以及认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麽,而是盲目的陷在这种沉没陷井里,到最后的徒劳无功。
不管恋爱,生活还是工作,我付出了就该坚持,就该顺理成章的等待那不管是好是不好的“成果”,不然现在一切都会白用功,那之后更长白用的时间怎么办?
以前我就是沉默效应的忠杆粉丝,以后在做人做事上,我们可以远离沉默成本,认清状况,认识自己,清楚自己。
在商业上,我们可以利用沉没成本。准确的说就是抓住别人沉没成本来为我们提高商机。
我看最近新店开盘200可以抵两千,折扣很大,但办卡率似乎只有一半,也有人要来退卡费,如果我们将两百变为五百,八百的话,利用别人的沉默成本思维,前期投入越大,后期越不舍得放手的效应,会不会能使办卡率提升些呢?
今天宿舍姐姐和我说了一句话:
不候才想呢!
好精辟的一句话……生活处处是哲学,有我学习不完的真理,不能再写了,赶紧出门上班了,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