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我之学校观》,有一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停留:待学生如亲子弟。怎么做到对待学生能如亲子弟,即使不是亲子弟,我们作为教师该怎么对待学生。读了先生的文章,我有很多思考。
“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在书本上做功夫。鉴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看到这里,我不禁对照自己。我到底属于哪一种?我是带领学生生活在活的学校里吗?除了专注课本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本学期开展的讲故事、手工课能不能让学生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我又该做哪些改革?面对那些死活不愿意上台的同学又该采取哪些措施?班里的陈硕,自开学以来,从早到晚一直慵懒提不起神,看着那呆滞的眼神就让人发愁。二年级同学正是活泼好动,精神抖擞的年纪,为什么他总是趴在课桌上,就连说话都没有一点男生的气概。我和他妈妈也沟通了这件事,忙于生活、工作的妈妈好像并不太在乎。除了时刻提醒着陈硕,我还要真正走进他。虽然不能做到像陶先生说的那样“相依为命”,但是要“甘苦共尝”。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对于这句话,我深有感触。看着微信里“陈胡同小学六年级班级群”,我内心的涟漪已经荡起。虽然已经毕业,可是微信群一直没有解散,时不时还会有同学把读书录音和练习的汉字发到群里。起初,接手这个班级有太多的怨言和不满。五年级时,居然有十多个同学只能考十多分、二十几分,而且班级纪律很差。面对这样一个班级,我有千头万绪,甚至心里抓狂。为了促进同学们进步,我们多次召开家长会,举办各种活动。利用各种时间我找同学谈心,和家长单独交流,带着家长外出学习。
两年来,磕磕绊绊,起起伏伏,经历一次次的挑战。在毕业典礼上,我被深深地感动,来自家长和同学们的爱,如潮水向我袭来。我发现,在助力家长、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成长。而这些进步离不开这群孩子,是他们催促着我前进,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扩大阅读量,同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突发事件,我的心胸也在逐渐扩充,目光不再那样狭隘。
朱嘉伟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我的文章中,前几天在整理资料时,翻到了和嘉伟的多次谈话记录。我忽然意识到,原来这个孩子是来成就我的。正是他层出不穷的问题才促使我不停地学习,让我更加关注家庭教育。也是从嘉伟妈妈身上我看到了家长改变的希望,有信心带领更多的家长去学习。看到嘉伟妈妈在微信的分享,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感动。上了初中的嘉伟,有了学习动力,这次家长会还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淡定从容的表现让在座的家长羡慕不已,妈妈偷偷地流下了泪水。想想嘉伟六年级下学期还是无所事事,时常制造“祸端”。如果当时就此放弃或者强力镇压,真不敢想象会有什么事情。正如先生在文中所说: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把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
“健康”一直是陶先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在《每天四问》中陶先生首先就提到了健康的问题。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零。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身体健康,还要交给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无论是在办学校还是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解决难题的途径有时需要金钱和物质来支撑,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有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不关乎名利,只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和良心。在资助贫困生中,我逐渐领悟到一个人精神的重要性。起初,我以为给到他们金钱和生活中需要的物质就算是帮到他们。慢慢地,我发现,那些孩子真正“穷”的是精神。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帮助他们。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这个“工程师”是在改造他人灵魂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的。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让彼此的灵魂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