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为《中场战事》)已上映一周,首周票房达到7972.2万元。相比于同期的科幻大片《奇异博士》3亿的首周票房,这样的结果与前期对于《中场战事》的宣传与口碑是不成正比的。《中场战事》的首日票房为2528.4万,甚至远远不及已上映8天的《奇异博士》当日3782.5万的票房。
豆瓣上对于《中场战事》的评分为8.5分,评价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技术党、主题党、导演党。技术党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肯定“120帧是非常独特的体验,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有人理性地指出“过度关注视觉,而在情感上共鸣不多,反而是看24帧的版本,在剧情与情绪上有了更多收获”;主题党的评论是最具争议、各抒己见的,有人认为《中场战事》是反战主题,有人认为是讽刺美国对军人的态度,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表现,也有人认为影片只是从比利·林恩的内心出发,反映了他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与成长;导演党的评价是及其一致地向李安表达赞美与敬佩,欣赏他对于情绪电影细腻而独到的掌控,惋惜“连安叔的作品也像《独立日2》、《自杀小队》一样惨遭失利”。
根据猫眼电影的数据,观看《中场战事》的受众群主要以21-30岁的年轻人为主,这类人群主要是大学生或是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有较为空闲的时间,并希望通过观影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另外该人群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更容易在网上获取与《中场战事》相关的时讯与评价信息。
《中场战事》的好口碑主要来源于120k的技术支持,不少人抱着“先睹为快”的心理走进影院寻求视觉上的刺激,却被影片“意识流”的叙述方式、隐晦的电影主题泼了一盆冷水,相比之下,同期电影《奇异博士》中宏大的特效场景与“超级英雄”的流行主题使电影更具有观赏性与号召力,极大的心理落差造成了对《中场战事》评价的片面性。作为一部典型的剧情片,《中场战事》更注重的是对于情绪的塑造与人性的探讨,而对于技术的夸大宣传往往让观众忽视了导演的意图。
李安作为三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得主,更被国人奉为“华人之光”,为了导演而支持电影的观众也不占少数。李安的作品正如他的人一样,平和、斯文、隐忍,这也使得他的影片具有探讨性与挖掘点,而这样的特质是小众的。在这个“内容为王”转变为“渠道为王”的传媒时代,哗众取宠的影片宣传似乎能比作品本身更具吸引力,正如李安所说的,“希望中国电影人稍稍慢下来,需要从业者更扎实,不要急躁”,而如何将高质量的影片内容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更是电影产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