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节课都是户外观察,所以我将它们一起进行总结反思。
1.4《这是谁的叶》
1.教学重难点主要是:
明确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并且能够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2.教学流程和环节:
①聚焦:明确叶的结构
②探索:辨别不同的叶(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四种叶中的一种,强调观察的方法)
③探索:记录两片叶子(一种刚才观察的,一种自己感兴趣的(边观察边记录,第二片叶也需要观察))
④探索:寻找校园里的植物(明确任务、分好小组、限定区域—3个不同的区域)
⑤研讨:明确同种植物的叶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
3.反思
①户外纪律管理。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以来第一次到室外开展科学活动,难免兴奋。通过提前在教室里明确任务、分好小组、选好小组监督员、讲好要求,学生的观察较为有序,但是有极个别同学带队出教室,还没到观察点就异常兴奋,开始脱离队伍。对于这种情况,带到观察点后,先予以了批评,然后再次提出要求,再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到下一个区域去观察整队就相对较好一些。
②明确观察任务。这节课的任务是通过判断同种植物的叶有相同的特征,从而找到对应的植物。所以这节课户外探究活动以游戏“小叶子找妈妈”展开。学生先在教室里观察叶并汇报其特征,再拿着叶到校园里寻找对应的植物,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能够明确任务,带着问题去探究,并且能够将两种叶进行对比。少数同学会找错,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叶的特征并进行比较。
③研讨汇报。校园绿化环境相当比较单一,没有水池、洼地等,如何让学生明确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进一步思考。我将观察区域分为了三个地方,一号区域能找到一种叶(鹅掌藤)、二号区域能找到(桂花、鹅掌藤、青木)、三号区域能找到四种叶。(刺儿菜、鹅掌藤、青木、桂花)。通过汇报不同的叶在哪个区域,能够让学生明确不同的叶生活在不同的区域。这虽然跟不同的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在有限环境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不同植物生活不同区域的最好办法。
1.6《校园里的植物》
1.教学重难点主要是:认识校园里的常见植物,并且能观察描述其外部特征,同时记录出植物的形态特征。
2.教学流程和环节:
①聚焦:通过校园中常见植物—桂花树引入—让学生聚焦植物的外形特征与结构特征。
②探索:明确观察一株完整植物的方法。明确记录不同植物(花、草、树)的方法(教师演示)
③探索:外出观察活动—教师指导,集体观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④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
3.反思
①明确不同植物的记录方式。学生通过前面《观察叶》的学习了解了如何记录一片叶,很容易把校园植物观察记录等同于记录它的叶,这里教师需要演示如何记录(也需要做到边观察边记录)。同时前面《观察一棵植物》用到了水培绿萝,没有泥土。这里对于泥土中观察不到的结构也予以说明了,让学生用横线代表泥土进行记录,记录方式相对有序。
②明确观察多种植物。这次户外观察,带孩子们去了2个跟上次不一样的区域。一个区域主要生长着一些花、草、灌木,一个区域主要生长着树、草。带孩子们出去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后,学生大多会记录不同种类的花或草,种类相对较为限制。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对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要求进一步进行规范,至少认识观察一种花、一种草、一种树。有的学生观察很细致,能发现麦冬下藏着的蛇莓,有了这个发现,他会很有兴趣记录下他观察到的蛇莓。还有的学生能观察萼锯花中间生长的千里光、栀子下长着的酢浆草,对于这些发现,孩子们都更愿意分享与记录。
③教师介绍不同的植物。最开始我没有带孩子集体观察,只是分组指导,也就没有给孩子们集体讲解校园中不同植物的名称、特点。后面发现孩子们知道了植物的名称后,观察得更细致,更仔细,所以调整了方式,集体观察+分组巡视。
④户外观察纪律。第二次户外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纪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些孩子会容易关注到地上的蚂蚁、呆树上不走的小鸟。这个我觉得是孩子们的天性,不可能完全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每一步进行观察,但是需要引导孩子明确观察记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