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程?这个词虽说被一而再的提及,但究竟它指的是什么呢?确实没有去深究。
干国祥老师说:“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历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他就是我们思考的这个课程。”
魏智渊老师进而解释说,课程有三层含义,其一课程比课堂更重要,其二课程即道,其三课程即人。
看了魏老师的解释,才算是对课程有了一丁点的认识。先有课程才会有一节节课堂的呈现,而最终课堂呈现什么样子,是能够看出有什么样的课程。没有课程意识而只关注到一节一节的课,最终孩子的实际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培养起来的,即便是说在课堂上有所培养也是不系统的,不全面的。
课程是一场旅程,从起点到终点,起点是问题,而终点是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和老师都得到发展。
当课程是名词时,讨论的是“应该教什么”,这是明确课题内容。当课程是动词时,讨论的是“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过程”,侧重于程序性知识。当课程是人的时候,讨论的是“应该建构怎样的经验”,以及“我是谁”,侧重于策略性知识以及自我认知。
二、如何设计一门课程?
只要能回答出这四个问题课程就能设计好。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三、模块备课
模块备课和模板备课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模块备课是照着这样的方式,我们更能清楚在此过程当中怎么样发展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设计好的设计,才会有好的课堂,更会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模块备课的四要素是: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怎么检测?
看似简单的四要素,真正要落实却非常的难,比如说教学目标要按什么来确定呢?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呢?还是学生实际的情况?确定目标之后如何把目标再细化呢?也就是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哪些辅助的材料呢?这里面就提到了知识清单或者脑图,也就是对目标的精细化管理。
用什么教呢?这里面就让我们有建立资源库的意识,而这个资源库并不是网络上拿来主义,而是要进行筛选、修改,成为适合自己的。同时还要有配套的习题库,而这个习题库是要穷尽本模块的习题,一方面是题型上的穷尽,另外一方面是难度上的穷尽,其实这两方面是非常非常的难,建立资源库和习题库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真的是需要团队,同时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他进行再优化。
怎么教呢?预习单,练习单,教学设计都要有,其实更关键的是过关、建模和精彩观念的诞生。这几方面如果对应课后习题的话,过关指的是基础字词,背诵,朗读等需要过关,建模指的就是在理解读写方面要有一定的结构模式,而精彩观念的诞生是在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上让学生有所感知和体会。
有了这些之后,一节课堂上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一方面是用习题库来检测,另外一方面就是进行试卷的分析。
关于模块备课,明确告知了我们备课的一条最主要的路径,备课虽然辛苦,但肯定在这篇课文会理解的更为透彻,学情更清晰。
四、学习的三条基本原则,其实这三条原则不仅仅是适用于学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成年人怎么样来学习,并把此方法交给学生。
1.学生是带着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教室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为了养成探究的能力,学生必须具有深厚的事实性知识基础;在一个概念框架内理解事实和观点;对知识加以组织,以便提取和应用。(有大量的知识基础,并且这些知识是活的知识存储在记忆的架子上,能够联合的随时取用)
3.“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