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本主义流派代表,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分与行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并在其中融合了美学思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生理需求,也是级别最低的需求,如空气,食物,水,健康等。
近几年,因为工作频繁出差,经常调侃自己温饱都没有解决,每到春秋南北温差大,一趟飞行就是两个季节。记得自杀与危机干预课的李旭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写《直视骄阳》的读后感,坦白地说,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死亡这件事与我本人的关系,觉得那就是一场轮回,我们每一个人终将前往的地方,读了这部书之后,开始过度关注自己的健康,有一点小小的问题就会极度夸张的紧张,忽然觉得死亡很可怕,那种疼痛、绝望、无助和无能无力笼罩下的末日消耗随着年龄增长如恶梦一般笼罩每一个来日或明天。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无所适从到今天。
“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每一样痛苦、欢乐、念头、叹息,以及生活中许多大大小小无法言传的事情皆会再度重现,而所有的结局也都一样----同样的月夜、枯枝和蜘蛛,同样的这个时刻以及我。那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断地反复转动,而你在沙漏的眼中只不过是一粒灰尘罢了!”
忽然觉得从心理学到哲学之间可能就是一系列的“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到哪里”……
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生活就如一列高速运行的车,时速站台停靠时间都不是我们所能把握,那种安安稳稳的幸福成为很多人的诉求,虽然这是一个很低级别的需求,可是为了这份平安健康幸福,我们要面对各种波澜和起伏之后的抑郁、焦虑和恐惧症,甚至于瞬间刺激之后的精分,所以,生活从来不易,平凡是更加高贵的不凡。
爱和归属感,如友谊、爱情与隶属关系。
这一部分如果展开论述可以写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了,因为友谊是一种需求,所以我们更加需要融入感,不仅包括融入人群、融入事件,还包括融入环境、融入时间和空间,如果无法达成期望,就会产生各种焦虑症状,甚至妄想并无法自知,简言之,人类一切不开心均来自欲望无法满足。
爱情,我一直以为是一个伪命题或是奢侈品,所以,从不多费脑细胞。
隶属关系的需求,于我而言就是一个生存法则,从家庭到工作到朋友圈,从时间到空间,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合适的交叉点并带着甘之如饴的心态去安守,或许,可以体验到阳光温暖花开正好岁月静美。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地位,对他人的尊重等。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知从哪里启笔,世间形色,善恶一念,或皆因此。
看过很多毒鸡汤(或许是真的),去某公司面试,在人群中捡起一片被冷落的垃圾而破格录取,还有倾家荡产式的捐赠,编故事的人和演绎故事的人,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就如同自恋是种病还没有办法治一样,一见钟情同样也是一种病。这个话题的案例太多太多了,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屡屡刷新认知,我想未来五年,我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整理这些信息并寻求解决方案,而此刻,印在潜意识里的预案是“接纳”,接纳对方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短板,接纳这个世界的不美好,因着内心的接纳,会把尊重写实在生活和微小之中,从而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嘴角上扬,感受不一样的美好。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很喜欢曹三公子的一部小说《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且不论李斯如何传奇与纵横的一生,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功过,只想复原他被夷三族腰斩行刑那一刻,他想到村口的大黄狗,看见落日时,是否也曾想,这一生,如果重新来过,还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吗?
我也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如果这一生可以重新来过,我还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吗,30岁之前坚定地说会的,有远方有诗歌有自由有苟且。而今会特别想念在学校教书的日子,想像着如果这一生一直在学校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寒署假会做什么,弹琴写字画画?还是做个背包客?
就如Yalom在《直视骄阳》里写道的,生命只不过是一粒灰尘,结束亦是开始,而我们短短的一生,背负着太多的欲求和期望行走,终是疲惫又不愉快的。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当我们鬓边有白发,儿女已成行的时候,就是清晨的清粥、午间小憩和有人陪伴的黄昏。
日子,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