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华裔作家:伍绮诗)。
封面赫然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溺水,自杀。
故事以倒叙的形式开头,一层层揭开这个家庭的伤疤,把每一个人物赤裸裸地剖析给你看,看着看着,有点心惊肉跳。这一个个人物,是你、是我,无论年龄、种族与经历。
父亲,生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华裔,从小饱受种族歧视,纵使在哈佛读书七年继而任教,始终没有朋友、渴望融入,穷其半生只为使自己“和别人一样”。
母亲,生长于彼时性别歧视严重的美国,不甘于社会对女性“家庭主妇”的定位,喜欢科学探索,出类拔萃,追求“与众不同”,毕生梦想是当一名众人瞩目的医生。
他们的结合是注定的。一个努力使自己“和别人一样”的人,选择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人,期待能真正融入美国社会;而一个追求“与众不同”的人,选择了一个确实与众不同的华裔男人,未婚先孕,只得休学,哪知从此与“医生梦想”彻底无缘,沦为自己最排斥的家庭主妇。
女儿(主人翁莉迪亚,妹妹),因母亲的一次离家出走而埋下悲剧的伏笔,恐惧再次失去母亲、担心让父母失望。于是肩负起母亲的梦想,继承了父亲的孤僻,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托,从小就彻底失去了自我。
儿子(哥哥),因父母对妹妹的偏爱而一直受到冷落,迫切想要逃离家庭。嫉妒妹妹,曾一念之下把她推入湖中,幻想能从此获宠,但本能与血缘使他救起了妹妹。他痴迷天文,即使考入哈佛也没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却也是家里唯一理解妹妹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扭曲的家庭,终于,莉迪亚彻底崩溃了。她再也无法迫使自己学习母亲热爱的学科,再也无法按照父亲的意愿为了合群去交友,哥哥上大学而离开使她再也没有了可以倾诉的人。
她觉得一定是哪里错了,是从何时起,她开始失去自我的?从母亲离家出走的那个夏天,那个充满恐惧的夏天。她甚至清楚记得,哥哥把她推入湖中的瞬间,内心竟然是充满感激与解脱的。于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她撑起小船,再一次来到湖心。
莉迪亚通过死亡,彻底摆脱了父母的期待,但她的死,意义远不仅如此。每个家庭成员开始审视自己,接纳对方,渐渐变得更加坦然而从容。这样看来,莉迪亚的死是那么值得。
故事结束了。
作者抛出了人生课题:
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正如书中所呈现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自己的种族、阶级、背景、局限。
不经历一番痛苦寻觅,很难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就像莉迪亚:背负过父母的梦想,才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梦想。
没有“纯粹的真正的自己”,每个人的“自己”,都在现实中不断“重构”。就像母亲:失去了女儿,才知道那个“追求卓越的、怀着纯粹的医生梦”的自己不再现实,她一直不愿接受,直到悲剧发生,方才清醒,可代价是多么惨痛。
想到这里,确实让人无奈与绝望。每个读者都会在内心发问: 究竟如何做到“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呢?
作者给出了答案:
终此一生。
多么残酷无情、又迫使我们不要放弃的答案呐!是的,无论你的年龄大小、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你多么无助没有方向,无论你已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记住,终此一生。这样想来,确实也释怀了许多。
人生本就是困惑、痛苦、调整、改变、再困惑、再改变的不断重构的过程。
作者让我们看到的鲜血淋漓的人物,其实,就是我们必将鲜血淋漓的自己。
所以,请坦然,请勇敢,带着终此一生的信念,去抵达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