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这是一个比任何以往时候都主张追寻自我、崇尚独立的年代。从“没有选择”到“太多选择”这个过程中,其实包含着独自选择的焦虑。“我很重要”、“活出自我”的话语背后其实体现的是对依赖的矫枉过正。依赖的反面就是独立么?个人独立就应该意味着单干么?
不尽然。当独立变成了一种标榜自我的形式,独立与依赖其实都一样,都走向了生活的极端。个人独立是成功的先导,但只能独善其身,取得个人领域的成功,因为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极其有限的;而所谓真正的成功,即社会领域的成功,必须得要求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基础上,再从独立走到互赖中来。没有基于共同奋斗目标的团队协作,要取得有影响的成功也只能是空谈。
要实现这一转变,前提就是得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反映着人们对外界的诠释。人们都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但实际情况恰恰不是这般。人们固有的偏见扭曲了对真实世界的认识,而只有当一个人放开心胸,扩展思路,使得自己的思维定式符合一些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七个习惯),才能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社会效能。
要从依赖到独立,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首先就得积极主动。在外界刺激和自我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因为人类特有的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自我意识使得人有这种选择的能力。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人们完全可以先积极地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在这当中,知错能改和信守承诺是关键的原则。其次就是以终为始,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订立自己的人生宣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屈从于家庭、朋友、环境的压力。除去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其实想象力、良知、自我意识这些人的独特天赋使得人们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那部分命运,自己去写自己的剧本。再次就是有效地实施自我管理,秉持要事第一的原则。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对要事进行时间规划和管理。
基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要从独立到互赖,实现社会领域的成功。首先就得具有双赢思维。双赢思维需要与人为善的胸襟和足够的勇气。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其次就是知彼解己,学会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别人。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在影响对方之前,首先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去理解对方才行。再次就是集思广益,统合综效。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和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最后就是坚持自我提升和完善。人的本质分为身体、精神、智识、情感四个层面。身体层面需要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定期锻炼。精神层面是人的核心本质,是人对自身价值体系的坚持,往往能从自己或是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以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智识层面主要靠教育、阅读、写作、规划来提升,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情感层面源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其提升基于诚信、知足、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一些阿谀奉承的技巧。
基于以上的这些基本理念,其实贯穿着“内心觉醒—确定目标—有序执行—与人协同并进—高效能地生活—真正的成功”的主线。也就是说,洗心才能革面,自助者天才能助之,集思广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起共图大业。其实这也是一条亘古有效的路线原则,有了方向才知道走向哪,有了原则才会知道怎么走,但最后能走多远还得自己去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