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 上)
【一〇〇】朱子晚年之悔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着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冯柯云:“孔子赞《易》,韦编三绝。<参看《拾遗》第三十七条,注七)谓其不费考索,诬矣。”(《求是编》卷三,页四下。)
捷案:朱子《答黄直卿书》在《朱子文集》正集卷四十六(页三十下),为“此是向来差误”。此书又见《朱子文集》续集卷一(页三下),改为“此是向来定本之误”。陈建(一四九七至一五六七)谓阳明不采正集而采续集为“乖”。(《学蔀通辨》卷二,页五下)阳明又改“定”字为“旧”字。罗钦顺(一四六五一五四七)谓为 “欠当”。(《困知记》卷五,页六上)朱子云:“圣人教人有定本。……教人须先立定本。”(《朱子文集》卷三四《答吕伯恭第九十三书》,页三四上)则定本乃确定本旨之意,与版本无关也。
[译文]
杨骥问:“按照先生教导的,格物的学说简易明了,人人都能学得到。朱熹先生聪明绝世,而对格物的阐释反而不准确,为什么呢?”
先生说:“朱子精神气魄宏伟,早年他下定决心要继往开来,因而,他一直在考索著述上苦下工夫。如果他是先切己自修,自然无暇顾及于此。等到他德行高时,果然担心道之不明于世,就像孔子退而专修六经,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也免去了许多考据工夫。朱子早年便看许多书,晚年才后悔把治学的次序做倒了。”
杨骥说:“朱熹晚年的悔悟,就像他说的‘向来定本之误’,他又说‘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说‘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开始悔悟从前的功夫用错了,应当从自身修养天性开始。”
先生说:“对。这正是世人不及朱熹之处。文公他气魄大,一旦悔悟就能够马上扭转过来。可惜不久他就去世了,一些错误的地方都没来得及改正。”
释疑:
阳明先生真正是朱熹的知音,隔世相望心心相印。朱子少年大才,自有大抱负,因为聪明绝顶,博闻强记,用功方向错了,做那么多的考据释义与圣学无益。虽其志高远,而其路迂曲,晚年多有感悟,只是文已成,名已就,悔则晚矣。幸有阳明先生隔世知音,开世人之迷惘,还朱子之正名。
世间大路万千,众人各走一边,不求同路同行,殊途合归于天。
天即心,心即理,如是而已。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朱熹早年就著了许多书,晚年后悔“倒做了”,这是朱熹双目失明后说过的话。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可惜朱熹不久就去世了,他平日的许多错处都来不及改正了。这是用朱熹最后的悔悟来坚定同学们求学要先从德性之知,从自己切身的修为开始,不要追求多识一个字,多看一本书,不要去追求量的东西。
附: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碑铭文:
我年轻的时候,无忧无虑,异想天开,
我的理想是改变全世界。
当我稍稍长大,成熟了一点,
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世界。
于是,我收窄了视野,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然而,国家纹丝不动,不可改变。
到了暮年,雄心壮志荡然无存,
我最后想做的就是改变一下我的家人,
我最亲近的人。
可是,哈,根本没人想听我这一套。
现在,我行将就木。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能改变了我自己,
而后,以身为范,我可能也就改变了我的家人。
有了家人的热情和鼓励,
我可能会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了全世界。
批注:
①士德。杨骥,字士德。初从湛若水(一四六六至一五六O)游。卒业于阳明,为粤中王学之优秀者。参看《明儒学案》卷三十,《序》。
②文公。朱子,谥曰文。
③合下。直也。
④继往开采。朱子《中庸章句序》曰:“继往圣,开来学。”
⑤修六籍。参看第十一条,注五。
⑥大段。大略也。
⑦晚年方悔。《传习录》卷下附录《朱子晚年定论》(今在卷下后《拾遗)之下),全是朱子晚年方悔之意。阳明因此大受明、清儒之攻击。
⑧定本。《朱子晚年定论》采录第一书《答黃直卿》 “为学直是先要立本,文义却可,且与说出正意,令其宽心玩味。未可便令考校同异,研究纤密。恐其意思促迫,难得长进。…….此是向来定本之误。”
⑨何益。语见《朱子晚年定论》采录第六书《与吕子约书》。
⑩交涉。《朱子晚年定论》采录第三书《答何叔京》之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