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果敢好勇,曾不无得意地请教孔子:“君子尚勇吗?”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⑴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尚义,不应该尚勇。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⑵所以,义与利的意思是相对的,前者是公共利益,后者是个体利益;前者倾向精神层面,后面倾向物质层面;前者立意高远,后者着眼目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可见,义又是分配原则。春秋时期,分配原则和裁制事物的权利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所以,孔子谈论义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教育统治阶级,要求他们顾全大局,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制度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乡下人;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⑶在孔子看来,即使身份低微,只要能为大众服务,就应该进入统治阶层。鲁哀公问:“做什么能让百姓心悦诚服?”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的贤者,废置邪枉的小人,老百姓就心悦诚服;举用邪枉的小人,废置正直的贤者,老百姓就离心离德。” ⑷在孔子眼里,贤者有了权力就能使小人正直。
孔子一面教育统治集团,让他们以义为重;一面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统治集团输送新鲜血液。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亲疏、顺逆,只以整体利益为重,坚持义的原则与方法。” ⑸又说:“君子做事情以义为根本,以礼法去实践义,以谦逊的语言表达义,以诚信的态度完成义。这就是君子啊!” ⑹
孔子评价子产有四条符合君子之道,其中一条就是“使民也义” ⑺。樊迟请教智慧,孔子说要“务民之义” ⑻。子张请教什么是达,孔子说的第一条就是“质直而好义” ⑼。子路想知道学习的尽头是什么,于是请教孔子成人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第一条就是“见利思义” ⑽。道德经云“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的“义”就是要尊重百姓的意愿,顺应百姓的需要,而不是与百姓争利。
然而,礼崩乐坏的世道,到处都是不义的现象。孔子或直接指出,或自我嘲讽,对不义现象进行了抨击,他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⑾ “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 ⑿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⒁
孔子十分重视“义”,认为君子应该尚义,成为义的化身。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从未见到“行义以达其道” ⒂的人。
但是,随着孔子的深入教学,“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后来,子路也认识到“不仕无义”,他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理想中的道是无法实行了,但是,还要为公义做点事情。⒃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实现了“尚勇”到“尚义”的华丽转身。子路这种不问成功、只求进取、百折不回的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见义勇为”和“义不容辞”。子路这种孤勇,并非一时冲动的血气之勇,而是信仰坚定的坚忍之勇。千载之下,仍然令人为之动容。
【注释】⑴见《论语》17.23。原文是: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参考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最高准则。君子有勇而无义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杀人越货的强盗。”
⑵见《论语》4.16。原文是: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⑶见《论语》11.1。原文是: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⑷见《论语》2.19。原文是: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⑸见《论语》4.10。原文是: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⑹见《论语》15.18。原文是: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去实践义,以谦逊的语言表达义,以诚信的态度完成义。这就是君子啊!”
⑺见《论语》5.16。原文是: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参考译文:孔子评价子产说:“子产有四点做法符合君子的要求。他修身做到了谦逊;对君主做到了谨恪;对百姓做到了恩惠;还能集中民力办大事。”
⑻见《论语》6.22。原文是: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⑼见《论语》12.20。原文是: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参考译文: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叫做通达?”孔子说:“你所指的通达指什么?”子张回答说:“在国中做官一定有名声,为大夫做家臣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闻名,而不是通达。所谓通达的人,要质朴正直,好尚礼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对人谦恭有礼貌。这样的人在国中做官一定通达,为大夫做家臣一定通达。至于闻名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张仁德,而行动上却违背仁德,还以仁人自居而不怀疑。这样的人,在国中一定闻名,在大夫封地一定闻名。”
⑽见《论语》14.12。原文是: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参考译文:子路问怎样才算完善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智慧、孟公绰那样无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文饰,也就可以成为完善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来完善人格,怎么做一定能达到完善?见到利就想到义,见到困难能接受任务,长期贫困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就可以完善人格。”
⑾见《论语》2.24。原文是: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⑿见《论语》7.3。原文是: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媾),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称许真理却不能用于实践,觉悟真理却不能重新建构自我,听到适宜的做法不能马上照做,有错误和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忧愁的内容。”
⒀见《论语》15.17。原文是: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参考译文:孔子说:“整天众人聚在一起,言谈不涉及正理,喜欢耍小聪明,对这种人真难教育呀!”
⒁见《论语》7.16。原文是: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不合适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⒂见《论语》16.11。原文是: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看见善的就努力追求,如同自己赶不上似的;看见邪恶,如同手伸进开水,要赶快避开。我见过这种人,我听过这种话。以隐居来求得保全自己的志向,以行为合宜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种话,可惜没见过这种人,也没机会见这种人。”
⒃见《论语》18.7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