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九年级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可以分为2~3课时进行,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定。梳理文意,整理文言笔记就需要1~1.5课时的时间,余下课时其余就可以来精讲课文了。我是从以下几部分完成讲授的:一、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①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2)。
②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3段“因己生悲”,第4段“因物生喜”(3~4)。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二、精讲课文
第一段: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虽谪守,仍不以已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胸襟,与“迁客骚人”不同。
第二段:
1、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2、从岳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洞庭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用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4、作者设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第3.4段分别描述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第3段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
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第三段:
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面,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已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的忧患意识和苦已为人的奉献精神。
3、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情景交融而又层次分明。第1段叙述写记的缘由;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4段写洞庭风雨图、洞庭春晴图,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在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末尾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膝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四、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本篇课文的教学就是按照这样的大致思路讲完的,讲完之后,程度好学生基本上就能背过了,其余的同学还需要在课下再用点时间才能达到可以背诵,默写和理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