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一本书,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非暴力沟通是解决冲突、联结生命的一种沟通方式,遵循此原则可以让沟通更友善,相处更和谐。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 不带评论的观察
  • 表达自己的感受
  • 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什么需求相关联
  • 表达自己的请求

第一章:由衷的给予

语言是窗,或者是墙。

导言

“Nonviolent”(非暴力的)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主要是与非暴力抵抗运动有关。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中首次被广泛使用。

印度的伟大领袖甘地(Mahatma Gandhi)强调了非暴力抵抗的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来抵抗压迫和不公正,而不是使用暴力手段,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并成功地推动了印度的独立运动。

在20世纪后半叶,“Nonviolent”这个词开始被更广泛地用于描述抵抗暴力的运动和哲学。例如,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领导的美国民权运动中就普遍采用了非暴力抵抗的策略,他的理念受到了甘地的启发。

非暴力沟通中的“Nonviolent”表达的是暴力从心中消融,善意从心中呈现的状态。非暴力沟通也可以称作善意沟通。

转变注意力的焦点

非暴力沟通注重表达和聆听。在表达时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聆听时觉察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带着尊重和同理心关注他人。

非暴力沟通过程

  • 观察发生了什么,不夹杂任何评论。
  • 表达我们看到这些行为的感受。
  • 表达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要相关联。
  • 表达具体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运用

  • 亲密关系
  • 家庭
  • 学校
  • 组织与机构
  • 心理辅导与咨询
  • 外交与商业谈判
  • 处理纠纷与冲突

小结

非暴力沟通引导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上,以此来表达和聆听。

第二章:疏离生命的语言

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 —— 苏菲派诗人鲁米

道德评判

他很懒。
他对我有偏见。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

使用这类语言时,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哪里做得不对。同样地,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们也会这样批评自己。

同事比我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挑剔、有强迫症;如果我比他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做事懒散、不严谨。

在我们评判时,往往都是在表达自身的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是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就算他人遵从了我们,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而非发自内心。而同时,人们这样做其实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我们的评判,真是两败俱伤。

“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不同。价值判断反映着我们的信念,比如“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很邪恶”。但我们仍然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比如:“对于通过暴力来化解冲突,我很担心,我希望能选择其他方式来化解纷争”。

比如:“你太懒了,你写代码总是不写注释”。这是一句道德评判。其实我们的需要是:注释有助于以后理解代码,希望代码易读易维护。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我看到这次提交的代码没有写注释,我很担心,这样会影响代码的可读性,导致以后维护困难,我希望能够在下一次提交时把注释加上。”把我们的观察、需求和请求表达出来,而不是通过打标签、评价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英语里有句话叫“Don't judge”,也是这个意思。

做比较

在《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一书中,作者格林伯格举了几个例子来表示“比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的。他展示了几张完美身材的图片,再让读者测量自己的身材尺寸与之比较。他还展示了莫扎特 12 岁前的成就,再让读者想一想自己现在的成就。用心体会二者的差距,就算不做上述练习,我们也能感受到比较是如何切断我们对人对己的善意。

推卸责任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负有责任。两个比较常见的推卸责任的说法是:“不得不”和“让人感到”。例如:

我在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
你让我感到内疚。

当我们把行动归咎于外部因素时,便在试图推卸自己的责任。

我喝酒,是因为我有酒瘾。
朋友都抽烟,所以我也抽烟。

在非暴力沟通工作坊,一位母亲抱怨说:“今天回家后,我必须要做饭。我讨厌做饭,可是这 20 年来,我不得不做饭。”
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她向家人宣布:她不想再做饭了。三个星期后,她的两个儿子也来参加工作坊,他们高兴地说:谢天谢地,她终于不用在每次吃饭时发牢骚了。

在学校,一位老师抱怨说:“我厌恶打分,这对学生没什么好处,反而让他们焦虑。但我不得不打分,因为这是学区的规定。如果考虑自己的需要,这位老师应该说:我选择打分,因为我想要保住这份工作。这样说可以让人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第三章:不带评论的观察

区分观察与评论。

表达方式 混淆观察与评论 区分观察与评论
未对自己的评论负责。 你太大方了。 当我看到你将午餐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这样做太大方了。
使用的动词暗含评论。 他爱拖延。 他只在考试前一晚学习。
推断他人的想法、感受或愿望时,暗示这是唯一可能。 她无法完成工作。 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或她说:“我无法完成工作。”
把预测当作确定的事实。 如果你的饮食不均衡,健康就会出问题。 如果你的饮食不均衡,我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指代不具体。 这户移民家庭照顾不好自家的院落。 我没有看到过那户移民家庭铲路边的雪。
在描述他人的能力时,并未表明那只是自己所做的评论。 他是个糟糕的足球运动员。 他在 20 场球赛中未进一个球。
使用含有评论意味的形容词和副词。 他长得很难看。 他的长相对我没有吸引力。

练习

哪句话是观察,哪句话是评论:

  • 他无缘无故冲我发脾气。
  • 会议上我没有听到他询问我的意见。
  • 他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太多了。
  • 我的儿子经常不刷牙。
  • 她说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
  • 他和我说话时一直在抱怨。

答案:pgppgp(观察/评论)

第四章:体会与表达感受

聆听自己的想法。

A:我觉得晚上把音乐放得这么大声是不对的。
B:那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A:我觉得,那样做会打扰到别人。
B:这仍然是一个想法而非感受。
A:我没有任何感受可言!

区分想法与感受。

想法:

  • 我觉得你应该更懂事。
  • 我觉得自己好像个失败者。
  • 我觉得这样做是没用的。
  • 我觉得他挺负责的。
  • 我感觉受到了冷落。

感受:

  • 我觉得很恼火。
  • 我感到失望。
  • 我很着急。
  • 我很开心。

当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的感受可能是: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感动、新奇、乐观、激动、兴奋、开朗、愉快、自豪、感激、自在、放松、平静、满足、得意、惊喜、自信、感兴趣、惬意、欣慰、好奇、温暖、欢喜...

当需求未得到满足时,我们的感受可能是:
畏惧、烦躁、气恼、惭愧、焦躁、迷茫、冷漠、悲观、迟疑、愁苦、焦虑、排斥、担心、难过、羞愧、内疚、敏感、震惊、乏味、无助、心碎、受伤、冷酷、不在乎、不感兴趣、懒散、失望、劳累、挫败、气馁、厌倦、着急、不安...

练习

区分想法和感受:

  • 我觉得你不爱我。
  • 你要离开了,我很伤心。
  • 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
  • 我想要揍你。
  • 我感到自己受到了误解。
  • 想起你为我做的那些事,我感觉很开心。
  • 我很没用。

答案:xgxxxgx(想法/感受)

第五章: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爱比克泰德,古罗马哲学家

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他人的言行举止或许会激发我们的感受,但绝非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指责自己;指责对方;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A: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
B1:哦,我应该更体贴一点。(指责自己,感到内疚、羞愧、压抑。)
B2:你没有资格这么说,你才自私呢!(指责他人,感到愤怒。)
B3:我感到伤心,因为我渴望得到认可。(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B4:你感到伤心,因为你希望你的喜好能得到照顾,是吗?(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把自己的感受归咎于对方。体会以下两句话的差异:

  • 昨晚你没来,让我很失望。
  • 昨晚你没来,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想要和你聊一些烦心事。

另一个相似的例子:

  • 他们撤销合同的做法让我很生气。
  • 他们撤销了合同,我感到非常生气。因为我认为这是极不负责的做法。

读到这里,我想起另一个例子:周瑜是被谁气死的?是被自己,诸葛亮并没有气他。

在沟通时,不把自己的感受归咎于别人或别人的行为,可以让我们对自身所负的责任有更多的意识。

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

孩子如果为了父母的感受而感到内疚,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迎合父母,那么改变也只是为了避免愧疚,而非出自真心。

需要: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通过评判和批评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他人可能会感到冒犯,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要,他人就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

有一次,作者受邀去调解一起农场主与外来工人间的冲突。
马歇尔:你们各自的需要是什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想请求对方做什么?
外来工人:他们就是一群种族歧视分子!
农场主:你们这些人根本无视法律法规!

人们时常习惯于分析和指责他人,而非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每个人共有的基本需要:

  • 自主选择(Autonomy):选择梦想;目标;方向自由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梦想、目标和方向。
  • 内外一致(Integrity):真实;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 庆祝(Celebration):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纪念人生的失落:亲人的去世或梦想的破灭等(悼念)。
  •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体贴;成长;安全感;倾听;诚实;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温暖。
  • 精神交流(Spiritual Communion):美;和谐;激动;秩序;平静。
  • 玩耍(Play):乐趣;欢笑。
  • 滋养身体(Physical Nurturance):空气;食物;运动;安全;休息;住所;触摸;水。

说出需要

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可耻,越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需要,越容易获得正面的反馈。

一个女孩的妹妹,在阑尾炎手术后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这个女孩也想要这样一个钱包,却不敢开口。于是她假装肚子疼,骗过了家人,也去做了阑尾炎手术,终于也得到了这样的钱包。手术后,她含着体温计,发出唔唔的声音,向护士展示自己的新钱包,却被护士误认为是送给自己的,随即收下了钱包。这个女孩顿时陷入了茫然,却又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并没有要给你的意思,请把它还给我。

笔者记:生活中也容易遇到不敢说出自己需要的情况,比如有次我和家人出门,看到街上有卖三角粑,我想买一个来吃。但说出口的话却是:你想不想吃一个三角粑?后来我和家人聊了心里的想法,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三角粑效应。

从情绪的奴隶到主人的自由之路

通往情绪自由的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情绪的奴隶”。认为自己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于是常常感到不安。
  •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意识到自己无需对他人的感受负责,却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种不被情绪奴役的方式与人互动。此时的我们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特别容易给出一些招人讨厌的回应,例如:“这是你的问题!我不对你的感受负责!”。实际上情绪自由不只是表达自己的需要。
  • 第三阶段:“情绪的主人”。不再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又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同时,我们明白,若牺牲他人,我们也永远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个阶段,我们既能清晰表达自己,又同样关心别人。

作者的女儿曾是一个对他人要求百依百顺的“完美小女孩”,但代价是她常常为了讨好他人而压抑自己。于是作者鼓励女儿更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女儿哭诉道:“可是,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

随后作者告诉女儿:“相比委曲求全,真诚待人是一份更加珍贵的礼物。

不久以后,女儿有了变化。校长给作者打来电话,他对女儿说:年轻女孩子不能这样穿衣服!但女儿回答道:“关你什么事!”

听到这话,作者由衷为女儿感到高兴,说明女儿正由“情绪的奴隶”成长为“面目可憎”。开始敢于冒着得罪别人的危险表达自己的需要。下一步她需要学会在表达自己需要的同时,尊重他人的需要。作者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练习

区分说话的人是否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 你把文件丢在办公室地上,这让我很生气。
  • 听你这么说,我觉得很生气,因为我需要受到尊重,而我认为你那些话是在羞辱我。
  • 你来晚了,让我很郁闷。
  • 我感到失望,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
  • 人们在背后议论我,这让我感到伤心。
  • 我很高兴你获得了那个奖项。
  • 感谢你让我搭顺风车回家,因为我想比孩子们先到家。

答案:fsffffs(是/否)

部分解释:

  • 我感到失望,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说话者如果想要表达感受背后的需要或想法,可以说:“你没做你答应我的事情,我感到失望,因为我希望能信任你。”
  • 我很高兴你获得了那个奖项。说话者如果想要表达感受背后的需要或想法,可以说:“你获得了那个奖项我很高兴,因为我一直希望你的努力能得到认可。”

第六章:提出请求,丰盈生命

我们已经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三个要素:观察、感受和需要。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

笔者想到,有时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总让孩子别做这个,别做那个。吃饭不要说话,过马路不要乱跑。不要乱动东西等等。或许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会更好。

一首儿歌:让我不要这么做,那我要怎么办?我只知道,让我不要这么做,我就偏不想答应你。

用负向的语言提出请求通常会引发两个问题:

  • 人们搞不清楚我们到底请求他们做什么。
  • 负向的请求容易使人产生抗拒心理。

一位校长被指控种族歧视,作者受邀去调解。作者鼓励黑人学生提出自己的请求。学生说到:“我们希望得到公正的待遇。”但“公正的待遇”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的请求,甚至是一个指责。校长听完立马否认:“我没有不公正地对待他们。”

最后,他们一起罗列了希望校长做到的 38 件事,包括“让黑人学生代表参与有关服饰穿着的决策小组”,“请称呼我们为‘黑人学生’,而不是‘你们这些人’”等等。当晚,校长同意了所有 38 项请求。

一对夫妻来参加工作坊。妻子向丈夫宣告:“我希望你让我做自己!”先生反驳道:“我没有吗?”作者请求妻子以正向的具体的语言来表达。妻子说到:“我希望你给我自由,让我成长并且做自己。”但这仍然是一个模糊的表达,并且暗含指责。作者再次让她思考自己清晰明确的请求。她最后不得不承认:“这听上去有些令人不好意思,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微笑着点头称是。”人们有时使用模糊、抽象的语言来掩盖操控对方的意图。

一对父子来工作坊咨询。父亲对孩子的请求是:“我只是希望你能对自己多一些责任感,这个要求难道过分吗?”作者建议他说明,具体要怎么做才算是有责任感。经过一番讨论,父亲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嗯,这听上去有些不对,当我说希望他能有些责任感时,我真正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听我的话,我让他跳他就要跳,并且做的时候还要面带微笑。”这样的“责任感”不过是顺从罢了。

作者担任临床心理医生期间,一位受到抑郁困扰的来访者前来咨询。

马歇尔:有什么是你想要却没有得到的。

来访者:我不知道我想要说什么。

马歇尔:我猜到你会这样说。

来访者:为什么?

马歇尔:我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抑郁是因为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来没有人教导过我们去实现愿望。相反,我们被教育成乖孩子、好妈妈、好爸爸。如果我们要成为那样的好人,就得习惯压抑自己。抑郁,是我们做一个“好人”的“代价”。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好起来,我希望你能清楚地说出,为了让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希望他人做些什么。

来访者:我只是希望有人能爱我。这并非完全不现实,不是吗?

马歇尔:这是个好的开始。现在我想请你清晰地说出,他人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爱的需要?例如,我此刻可以做些什么?

来访者:哦,你知道的...

马歇尔:我不确定我知道。我想请你告诉我,为了让你得到你想要的爱,你希望我或者他人怎样做?

来访者:这很难说清楚。

马歇尔:是的,提出清晰的请求是困难的。但是请想一想,如果我们讲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别人要回应我们的请求该会有多困难!

来访者:我开始明白,我希望别人做什么来爱我了。不过,我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马歇尔:是的,这经常是令人尴尬的。那么,你希望我或者他人怎么做?

来访者:我认真思考了,当我说希望得到爱时,我实际想要的是,即使我还不知道我的需要,你也能猜到我想要什么,并且我希望你一直都这样。

马歇尔:我很感激你做了澄清, 我也希望你已经明白了,找到这样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爱你是不可能的。

有意识地提出请求

妻子对丈夫说:我不是让你在路上带一些黄油和洋葱回来吗?真气人。

也许,妻子真正的意思是希望丈夫再去商店一趟把东西买回来。但听起来却是一句指责。

一对夫妻在火车上。丈夫抱怨道:“我从没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

妻子看起来有些不知所措,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像许多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回应时所做的那样,丈夫又高喊了一遍:“我从没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

妻子看起来更加茫然,无奈之下,她对丈夫说:“这辆火车的速度是电脑控制的。”

丈夫对这样的回答显然不满意,又重复了一遍:“我从没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

妻子恼怒地回答:“那你想让我怎么做?下去推车吗?”

这时,他们双双陷入了痛苦中。

或许丈夫希望自己的痛苦得到理解,但他并没有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妻子感受到丈夫的不安,却不明白他想要什么。

感受下面两句话的区别:

  • 父母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去理发呢?”听起来像是指责。
  • 父母对孩子说:“我们担心你头发太长会遮住视线,特别是在骑车的时候,你要不要去理个发?”这可以称为一个请求。

更常见的是,人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在作者看来,不论我们在对另一个人说什么,都希望他人有所回应。

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

我们的本意和他人的理解可能是两回事。有时我们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请对方告诉我们他们听到了什么。以便在有误解的时候做出修正。

区分请求与要求

如果人们因为没答应我们的请求而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视为要求。

  • 你是否愿意拖一下地?
  • 我想让你拖一下地。

选择请求而非要求,并不意味着他人在说不时,我们就只能放弃自己的述求。选择请求意味着,我们首先同理他人为什么没有说是,而不是说服他们必须答应我们。

一位母亲参加完工作坊后,回家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她对儿子说:“当我看到你没有做你答应要做的家务活,我很失望。我希望回家后看到家里是整洁的。我希望你立刻去打扫。”

然而她的儿子什么也没做。

这位女士继续说道“你不能一辈子都这样懒惰和不负责任!”

是否成功使用非暴力沟通,并不取决于“请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一次,一所高中的管理团队邀请我向教师们示范,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那些不配合的学生沟通。在校方的安排下,我和40来位被视为“社交与情绪不良”的学生会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学生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后,果然就表现出了“社交与情绪不良”行为。试想,如果你被贴上了如此标签,那岂不是说不遵守学校规矩是正常的吗?!我们给他人贴上标签反而造就了那些让我们烦恼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进一步确认着我们对他们的判断。所以,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大部分的学生围在窗边对着楼下的同学大声骂脏话时,我并不感到意外。

我首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请求:“请你们回到教室里坐好,好让我能介绍我自己和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回到了教室里。我不确定是否所有人都听清了我的请求,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这时,其他的学生都回到了座位,除了两位男生还靠在窗边,他们是这个班上块头最大的学生。

“请问,”我对他们说,“你们两位有谁可以告诉我,听到我说了什么呢?”其中一位转过身,不耐烦地说道:“你说我们必须回来坐下。”这让我明白了,他把我的请求听成了要求。

我接着说:“先生!”我已经学会了管那些强壮魁梧的人叫“先生”,特别是其中一位身上还刺着纹身的时候更要这样。“你是否愿意告诉我,我怎样表达能让你明白这是我的愿望, 而不是在对你发号施令呢?”

“什么?”他显然早已习惯将权威人物的话当成命令,我这样不同的表达,对他是不寻常的。于是我重复了我的话:“怎样才能让你知道我希望你做什么,而不会让你认为我在发号施令呢?”他想了想,然后耸了耸肩说:“我不知道。”

“现在我们两人之间的对话,正是我今天想和你们讨论的话题。我相信,人们如果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但又不对他人发号施令,人与人之间可以相处得更加愉快。我说出我的愿望,并不是要求你非做不可;也不是如果你不做,就要让你的日子难过。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才能让你信任这一点。”这番话似乎触动了这位年轻男子,他与伙伴慢慢走回了座位,我也感到松了口气。在类似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花一些时间让人们了解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要求”。

非暴力沟通的意图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而是帮助双方建立坦诚和有同理心的关系,最终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练习

区分是否是清晰、具体、可行的请求:

  • 我希望你理解我。
  • 我希望你不要再喝酒了。
  • 我希望你能和我说实话。
  • 我想更好地了解你。
  • 我希望你在规定的时速内驾驶。
  • 我希望你尊重我的隐私。
  • 我希望你能经常做晚饭。

答案:ffffsff(是/否)

第七章:以同理心倾听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同理是指带着尊重去理解他人的经历,让他人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我们自己也需要获得同理才能更好地同理他人。

第八章:同理心的力量

感受和需要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第九章:爱自己

若要寻求这个世界上的改变,就让自己成为改变。 ——甘地

对自己也要怀有尊重与慈悲,而不是心怀怨恨或愧疚。即使羞愧与内疚有时也能让我们成长,但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并不是自由和喜悦的行为。

像同理他人一样同理自己,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因为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过错哀悼,接纳自己的感受。哀悼过后,尝试自我宽恕。明确自己当时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总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美好。

作者有次出去主持工作坊。当天学员很多,他给学员签了名。然后匆匆地赶往下一场会晤。可是,当他把钢笔插回新衣服的口袋中时,竟然忘了盖上笔套,于是上衣上多了一个圆点。作者恼怒极了,为自己的马虎气恼不已,指责自己的愚蠢。但突然,作者意识到自己应该关注自己的需要,他充分哀悼了这件事,并且思考了自己把笔插入口袋也是为了满足服务他人的需要。想到这里,作者不再责备自己,反而升起了对自己的疼爱之情。

“不得不”转化为“我选择”

列一张清单,写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然后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动机是什么?是否有可替代方案?这样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什么需要?

将“我不得不做什么”转化为“我选择做xxx,因为我想要xxx”

比如:

我不得不写临床报告。-> 我选择写临床报告,因为我想维持自己的收入。-> 临床报告对病人帮助不大 -> 不再写临床报告。
我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 我选择送孩子上学,因为那所学校虽然较远,但更符合我的教育理念。

常见的动机有:

  • 为了钱。
  • 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
  • 为了免受惩罚。
  • 为了避免羞愧。
  • 为了免于内疚。
  • 为了履行职责。

想清楚自己做事的动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行动,只做有乐趣的事,不做无意义的事。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并不鼓励我们忽视、否定或压抑愤怒。他人的行为只是刺激我们的感受,愤怒的真正原因来自于自己。

例如,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对方却没来。若我们的需要是确认对方是否在意自己,可能就会感到伤心。如果我们看重有意义和有效地使用时间,也许就会感到恼火。但如果此刻我们正好希望有一些安静独处的时间,可能反而会庆幸对方来晚了。可见,产生感受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非他人的言行。

将“我生气,因为他们xxx”替换成“我生气,因为我需要xxx”。

暴力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误以为自己的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他人应当受到惩罚。

指责和批评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即使因为评判达成了我们的需要,他人出于害怕、内疚或羞愧改变了行为,长此以往,我们不仅无法胜利,还会助长地球上的暴力。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 停下来,深呼吸。
  • 看看我们有哪些评判性的想法。
  • 与我们的需要连结。
  • 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要。

指责和批评并不能充分表达我们的愤怒,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与需要,才是说出了愤怒的本质。

第十一章:化解冲突,调和纷争

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寻求改变时,我们也在努力实践一种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建立的每一段关系都反映着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世界;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折射着我们追求什么样的关系。简而言之,我们寻求改变的方式反映着我们所认同的价值观。我们了解了非暴力沟通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去要求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而是学习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努力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使冲突的双方在重视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福祉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能这样,你将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原本看似无解的冲突竟能轻而易举地被化解。

传统的调解方法关注问题本身,致力于找出让所有人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非暴力沟通的调解方式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致力于带领双方创造充满关爱与尊重的关系。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的步骤

  • 首先,我们要表达自己的需要。
  • 其次,不论对方说什么,设法找出他们真正的需要。如果发现他们表达的是想法、评判或分析,而不是需要,我们可以继续寻找话语背后的需要。
  • 第三,确认我们都准确理解了彼此的需要,否则,继续寻找话语背后所隐含的需要。
  • 第四,尽可能地同理对方,以便让双方都能确切地了解彼此的需要。
  • 第五,当双方都澄清了事件中的需要后,我们就可以用正向的描述行动的语言提出化解冲突的策略。

许多人很难表达自己的需要。社会教会了我们评判和侮辱的语言,这些沟通方式让我们彼此疏离。在冲突中,双方通常会花大量时间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而不会关注自己和对方的需要。语言上的冲突一不小心便升级为肢体暴力,甚至是战争。

要学会区分需要与策略。

一位丈夫说:我需要结束这段婚姻。这实际上是一个策略而非需要,继续寻找发现,丈夫真正的需要是得到欣赏和理解。

争吵时,人们往往习惯分析对方的问题,而非表达自己的需要。

一对夫妻吵架。

丈夫:你的问题就在于对我的需要无动于衷。

妻子:你每次都这么说,这对我太不公平了。

一家公司的两个团队为使用哪个软件争执不休。

A:我们当然可以继续维持这种保守的作风,但未来等待我们的就是失业。要进步就要冒一些险。

B:盲目冲动地追逐新事物并不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

分析对方的问题暗示对方有错,这种表达自己未满足的需要的方式会带来糟糕的影响。

超越语言,感知需要

要用非暴力沟通来化解冲突,我们需要训练自己——无论他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都听见那背后的需要。

沉默、否定、评判、肢体语言或请求等都是“信息”的不同呈现形式。

“我不想谈。” -> 需要或许是保护自己,担心谈了之后会有什么别的问题。

因为妻子透支了两次账户里的钱,丈夫不允许妻子开支票。妻子指责丈夫抠门,丈夫指责妻子没有责任感。其实丈夫的需要是保护家庭财产,妻子的需要是希望对方相信自己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把自己想得到的回应说清楚,越有可能得到正向的回应。

笔者记:做项目时,有时候会犯这样的错误。向对方解释了一堆,但没有明确说出自己希望得到怎样的回应,导致对方也不知道如何回应。于是自己感到受到了冷落,对方也感到莫名其妙。

体会下面两句话的细微区别:

  • 我希望你周六晚上陪我一起去看电影。
  • 你能告诉我,你愿意周六晚上陪我一起去看电影吗?

第十二章: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

我们一把抓住正要冲向马路的孩子,以免孩子受伤,这就是采取“保护性强制力”。

采取“保护性强制力”背后的假设是,人们之所以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出于无知。所谓的“无知”包括:

  • 对行为的后果缺乏意识;
  • 认识不到可以用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 认为自己有权利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罪有应得”;
  • 妄想,例如,听到“某种声音”指示自己去杀人。对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他们,而非惩罚。

相反,“惩罚性强制力”背后的假设是:人们做出不当行为是因为他们是坏的或邪恶的,为了纠正这种行为,必须通过惩罚使他们有所悔改,让他们:

  • 吃足苦头,从而认清自己的过错;
  • 对所作所为后悔;
  • 改变行为。

然而实际上,惩罚非但不能让人悔改和学习,反而会引发仇恨和敌意,并对他人所期待的改变心生抗拒。

父母们每天都要面临如何教育孩子和保护孩子安全的挑战。

作者去拜访一位小学校长。聊天时,门外一个大个子学生打了另一个小个子学生。校长冲出去抓住那个大个子学生,重重地推了一下,训斥道:“我要教会你不许欺负比你小的同学。”但这样的教育不一定可靠,他学到的或许是:在打比他弱小的人时,要注意是否会被比他强大的人(比如校长)看到。这种做法在他心中强化了使用拳头来让人顺服的观念。

为了调解不想学习的学生影响正常学习的学生的问题,建议设立一间专门的教室,让暂时不想学习的学生有个去处。这间教室不是为了惩罚,由掌握非暴力沟通的老师管理,老师们在这里和学生对话。

第十三章:解放自我,协助他人

化解内在冲突。

一位饱受抑郁折磨的女士,内心交战:

声音1(作为职业女性):我的人生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我这是在浪费我所受的教育和才华。

声音2(作为有责任感的母亲):你太不现实了。作为两个小孩的妈妈,你连他们都照顾不好,还妄谈做其他事情?

这样的声音充满对自己的评判和指责。

改为用“当……,我感到……,因为我有……的需要,因此我想要……。”的句式重新表达。

于是她将“我的人生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我这是在浪费我所受的教育和才华”转换为:“当我放弃工作、待在家里花很多时间照顾孩子们时,我感到压抑和挫败,因为我很需要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所以,现在我想在我的老本行里找一份兼职。”

接下来轮到“有责任感的母亲”用同样的方式来重新表达。她将“你太不现实了。作为两个小孩的妈妈,你连他们都照顾不好,还妄谈做其他事情”转换为:“当我想到要去上班,我感到害怕,因为我需要确保孩子们被好好照顾。因此,我想计划一下如何在我工作时为他们提供妥善的安排,并且在我不那么累时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们。”

理清那些撕扯自己的想法背后的感受和需要。

在心理治疗领域曾经有一条金科玉律:心理医生在治疗中应该抽离自己,保持超然,让自己成为来访者投射想法和情感的一面镜子。但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需要心理医生完全投入咨访关系,同理来访者。关注来访者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关注于给病人分类。

第十四章: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与赞赏

常见的赞赏:

  • “你这份报告做得真好。”
  • “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
  • “你昨天晚上开车送我回家,真是太暖心了。”

然而,这样的赞赏也被视为疏离生命的沟通方式。这是一份对他人的评价,无论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评价,都可以被视为疏离生命的沟通方式。

有时候,我们的赞赏只是为了获取回报。当理解到这一点,人们就不会看到赞赏的美好所在。

当我们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赞赏和感激时,纯粹是为了庆祝生命,不为获取任何的回报。

表达感激的三要素

  • 他人做了什么增进了我们的福祉。
  • 我们有哪些需要因此得到了满足。
  • 因为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引起了我们什么样的愉悦感受。

接收来自他人的感激

别这 么谦虚,你没有那么伟大。 ——梅厄夫人

听到别人的赞赏时,人们通常会有两种极端的反应:

  • 自负。
  • 故作谦虚。

人们是渴望得到赞赏的。

不管你工作多么努力,都没有人说你一句好话。可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一定会有人立马来训斥你。

我们应该学会表达感激。

一位老师,她的一位学生由于没有准备考试,只写了名字便交了白卷。当学生拿到批改好的卷子时,十分吃惊地发现自己竟然得了14分。他满腹怀疑地问老师:“我做了什么可以拿到这14分呢?”“你的考卷很整洁。”

我经常以为别人知道我有多么感激他们,后来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即使人们听见感激的话时会感到尴尬,却依然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听到对自己的感激。

尽管有时候语言不足以充分传递我们的心意,但“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我们做得不怎么样也值得去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099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7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29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70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27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35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37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93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30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1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49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1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0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06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04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