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来到底是有没有意义的呢?许多人都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解读,每一个人都在对自己与世界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而进行了思考。
在世界上这么多的观念中,他们都含有一个条件“本体” 。那什么是“本体”呢?“本体”就是“心” ,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性”在这有四个极端的理念中,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认为“ 性本恶 ”,告子则认为性是“无善无恶”的,既然如此,那肯定还有一个观念是“有善有恶 ”。
首先,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也是孔子所讲的“仁”,这样的观点的意思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向“善”的可能性 ,这是为了引导人们能够向“善”的,这样给的人们了自信心 ,需要人们自律的自己去学习、 进步、向善;然而荀子却认为是“性本恶”,他也是为了引导人们去向善的,还认为所有人生下来都是恶的,需要靠外界去教化,这和“性本善”是正好相反的,虽然他们都是希望人们去向善的, “性本善”是需要靠自律的,可是“性本恶”是需要靠他律的,是没有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失去的人之为人的高贵性。
当然了 “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也是相对的,“无善无恶”的观点意思是:人本身就没有善恶之分的,需要回到大自然不去干恶事,也不要去“装善” ,他们认为善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没有的,专门故意去做这样的事的话就是“伪” ,就像丛林法则一样无论善恶,那都是归宿自然的。而“有善有恶 ”的观点则是宿命论,有些人生下来就是恶的,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好的,那么按照这样说的话,如果我去杀了人,抢了劫,那么就不能怪我 因为上天就是这么安排的。
这四种观点都是非常的极端的,但是真正能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的观点则是需要向善的,因为“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 ”都体现不出来人要向善,这样的话 人类的社会将会越来越糟,而“性本恶”虽然也是为了人类社会能够更加美好,但是却失去了人的主体性,将更会变成一种机械,所以真正能够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和人类社会将要变得更加美好的好的价值观就是“性本善”吗?
阳明也提出了一种观点,他提出了佛教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里的“住”就是“执念”的意思,而“心”就是我们人类的“性”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执念就会呈现出无善无恶的本心,这里的“无善无恶” 并不是前面告子的“无善无恶”,这里的意思是:需要锻炼自己,使自己没有执念,需要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因为自己的内心而改变实物本身,而且还需要主动去拿镜子照其他的东西,照自己所需要面临的“事”,也是需要主动的去向善的。
这两个观点也是向善,也没有失去人的主体性,我们到底要需要哪个呢?其实我们只要能够达到向善和不失去人的主体性,都是非常好的,这是我所理解人的本体,但是这些东西不能够只是在心中想想就可以的,“本体发动就是工夫 ”,“本体”和“工夫”是不可分开的,这就是“知行合一” ,就像汽车一样,你踩了油门,那么车一定会动,那么车在因为机器运作而动的时候 那么你肯定是在踩油门,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向善,并且不失去人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