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不起家长们的软磨硬泡,终于又一次从头开始,尝试和娃儿们体验几次课之后。重新出发!
第一项: 修改家长会的PPT,走出舒适区的症状---凌晨爬起来重列提纲,再一次梳理learn to read路线下具体的实操内容,把要点清晰地码成文字,终于心安。
第二项: 整理资源,罗列计划。从曾经的资源控转变成运用资源的老师,不断思考what,how。按照路线图,将资源又一次整理、更新,选择合适孩子们的、有效的来使用。
第三项: 思考如何共建学习环境,以老师为纽带,以学生为中心,链接所有人,组建团队,凝聚成学习的共识~真实、真诚地互相交流。
前期准备后,立马行动。家长会如期举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大家敞开心扉的交流,彼此坦诚相见没有陌生感,感恩大家的相遇。会后反思自己缄默的能力还需要练习。
利用暑假期间3次体验课如期开启,三个娃如约而至。第一次见面给我诸多惊喜,书包里的宝藏层出不穷,娃儿们彼此相见的新鲜和好奇心爆棚,娃与娃之间吸引着也碰撞着,犹如一池宁静的春水,瞬间搅浑。每一次备课都做足功课,然而每一次和娃的相遇还是意外频频,在当下的情景中如何应对是对老师们最大的考验?
下下策:发脾气,然而娃根本不关心你的一时之气,撒完立马还原。
中策:讲道理,说出一些让自己都没办法信服的道理,在云里雾里放光彩,然而娃们在光的映照下,张牙舞爪,个性凸显。
上策:稳如泰山。娃儿们如孙猴子一般,不断放招过来。
“我有点想妈妈了。”
“老师,她拿我的笔。”
“老师,他把我的笔弄坏了。”
语言上的试探、行为上小动作、娃与娃的身体触碰,立马感受到孩子们互相之间大胆地接触,这种愿意和他人相处的开放,值得我们成年人学习,不拘束、自然呈现。而我作为成年人一切听着、看着,统统不接招,用眼神化解一切招。带着我的节奏,慢慢让娃与娃在音韵、节奏里流动起来,在娃与娃的互动中流动起来,让他们没有时间来放招。
26个字母应该都能背出来,而我们却需要把字母玩出来,用身体来玩,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都可以玩起来,大家一起来玩,一边说出节奏,让声音、动作和形象通过自己连接起来。一起来创造,一起来想象,真实地呈现娃儿们创建的情景。
第一次和娃儿们拉圈,歪七扭八的圈不断拉扯摇晃,完全无法安静下来感受节奏和身体。一颗躁动的心带动着身体无意识地释放,从第一次和娃儿们的接触,我明白学习在当下不是最重要的,娃儿们的习惯、交流是此时最重要的。
我为什么来这里?
来这里做什么?
在这里我能干什么?
抛出这些问题,想想看,答案不重要,思考和讨论交流的过程更加重要。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交流,彼此都存在的当下更重要,这或许就是孩子们最需要的陪伴。只有这样的陪伴,人在、心在,爱才能流动,人与人之间相处才能体会到喜悦、宁静的美好,彼此之间才能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