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更加美好的愿景。我又一次抓住了我自己生活的希望。
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着的,我们却为他们而活着。他们的降临给我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体验可能性。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在体验着生命,同时也在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父母和老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有意识地向孩子们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如果他们能意识到成年本身也是一个永未完成的成长过程的话,他们就会这样做。生活永远在质疑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情形:这就是我的生活吗?我应该这样来度过光阴吗?
没有人能比一个孩子更强烈地、更经常地提醒我们思考这些问题了。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去观察、去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从这个角度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生活有许多的可能性。孩子们从学校、媒体、邻居和我们的行为中感受着这一切。但是,他们必须经过亲身的探索、选择和行动才能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我们如何将这些展示给他们?什么样的世界才值得我们去展示?我们不能仅仅期待孩子们去发现生活,我们也要允许他们去行动、去实践、去创造生活。
这样,孩子们就成了我们的老师。当他们尝试着种种可能性的时候,我意识到对我自己来说可能性也依然存在。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更加美好的愿景。
对一些人来说,抚养孩子变成了一项自私、自恋的事业。有些父母(老师)人虽在场,但是心却不在,他们早已沉溺在自私的需求和欲望中了。
也有些父母(老师)的生活似乎与他们孩子的生活和兴趣产生了竞争与冲突。成年人忽视孩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惊吓、辱骂、虐待他们,否定、抛弃他们,这实在令人悲哀。对这些成年人最大的惩罚大概莫过于终身的懊悔和永久的遗憾,他们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而丢弃了去亲身体验与自己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而他们的孩子可能需要用此后自己的全部人生来找寻他们凌乱的童年记忆。
关爱孩子的父母(和老师)能体验到由于孩子的出现而萌发出的生活的希望。这里存在着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点。我体验到孩子的生活比我自己的更重要,而其结果则是我必须更仔细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必须质疑并改造自己的生活。在我有这个孩子之前,如果我愿意的话,我可以放纵自己的不良习惯,我可以完全无视他人的深层需要自顾自地生活。但是因为我和这个孩子在一起并且我爱他,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地安逸地生活了。对孩子的教育已转化为自我教育。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由教育学家马克思·范梅南和李树英合著。马克思·范梅南是教育现象学的重要开创者,现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任教,获得过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还著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儿童的秘密》《实践现象学》等作品。李树英教授是范梅南的弟子,也是知名的教育现象学专家,任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澳门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他把《教育的情调》翻译成中文,并添加了中国本土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成果,致力于推广教育现象学的研究和实践。《教育的情调》旨在让教育者操持敏感和机智,看到孩子的内心,探寻到教育的情调。
接下来我会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摘录出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