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中国教育报读书会朱爱朝领读群的第五天。今天,不上网课,可以说整整一天的时间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原本计划今天的才读书任务要尽早完成,不能像平时一样快到凌晨完成打卡。可是我的拖延症又犯了。看一会,又想起有什么事没有干。总之,就是这一天读书和其它事务不停的交错进行,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干好。而且,直到现在,我才开始写读书笔记,真是惭愧。
那天优秀的人是怎么炼成的,我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有足够的自律,并且能够坚持,同时充分合理的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要有计划性,切不可顺其自然,边走边看。今晚起,要制定自己的时间表,让自己的每天过得更加的充盈而有意义。
今日读书的反思就到此,接下来是关于读书摘录的一些笔记,和读书心得。
三、起兴作为古典教育技艺与个体教育意向性的唤起
原文:从对《关雎》以及孔子诗教理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兴的基本特征:兴的目标是唤起人的身心,确切地说,是唤起人美好的身心状态;兴的起点是《诗经》及其所代表的优美的自然情境;兴的基本过程是把看似无关的事物、情境跟人的存在联系起来,以此作为个体存在的境域,激活个体的身心,这意味着兴的间接性和渐进性;兴所达成的乃是一种愉悦而不可名状的身心状态,也就是个体趋向更高世界的积极意向。
感悟:原来咱们的文学术语还可以和教育相练习。当然,刘老师的这种连结,不仅让我对《诗经》中的起兴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我品味诗歌。而且也让我对唤起人的身心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离开了起兴,启发就降格为单纯的教育技术。教师只有将愤悱与启发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当下教育情境中带出个体生命的整体发展。如果说启和发即思维的启发,那么愤悱就是生命的起兴。兴而后发之。愤悱与启发的结合,构成个体完整成人的教育技艺,这也是孔子教育艺术的真谛所在。
感悟:启发犹如教学当中的激趣,他是即时的;而愤悱,怎么说呢,就像人的生命底色一样,是贯穿于一生的。
四、准备性教学阶段的起兴、;“ 欢乐地看-世界”
(一)早期阶段教学的起兴:唤起个体生命的整体意向性
(二)早期阶段教学的起兴如何可能:回到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
原文:意味着早期教育阶段就是诗性的、审美性的,或者说是美育构成了个体人生发展的基础。
感悟:美育何其重要,然而很多时候却忽视了他
原文:电视不能代替祖父母讲故事,同样也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电视、电子游戏以及没完没了的功课,在家庭中越来越多地代替了父母对儿童的陪伴。如果说课业负担使儿童的生命处于沉沦状态,那么父母的陪伴则意味着对儿童无拘无束感的唤起,也就是个体生命在伸手可及的父母之爱与包容中被起兴。尽管电视和电子游戏本身也具备起兴个体的功能,但是其与父母的陪伴相比,缺少了基于亲子之间的温情的互动,不足以全面激活个体向着世界的积极的初始性体验。正是在陪伴的意义上,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其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性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一旦孩子在家庭中仅仅是完成功课,家庭就完全成了学校教育的工具,其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意义就没有办法显现。与此同时,当父母把陪伴孩子的时间简单地交付给电视、电子游戏,儿童向着周遭世界的开放性就会弱化。缺少了家人充满爱的陪伴,儿童的生命不足以被充分唤起。这意味着充满爱的陪伴在儿童生命起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本体意义。
感悟:我现在就很头疼,孩子沉迷电视,沉迷游戏,不知道如何解决。读了这本书,心中的担忧更加的强烈,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何其的重要,可是,我又做了些什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引导,是因为没有原则,没有计划,还是……希望能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原文:今日家庭生活中的另一个紧要的问题是,家长很多时候还是把小孩当作成人的附属物,不认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家长要么溺爱孩子,要么过于专制,管教过多,但这些都不足以达到起兴孩子生命的目的。
感悟:这样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过犹不及,如何把握好度很关键。可是这个度,究竟又在哪里了?
原文:玩游戏本身就意味着儿童向着美好事物开放的意向性,而不是被大量玩具环绕了事,以至于儿童其实并没有处于游戏中,反而为成堆的玩具所累。
感悟:无休止的给孩子买玩具,然后把孩子扔给玩具。美其名曰开发智力,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殊不知,最好的玩具是父母。父母和孩子间的游戏、互动等等才是最好的。家长却总是以自己没有时间,孩子喜欢玩玩具,亦或是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玩,更甚至于弯不下腰,蹲不下去,拉不下面子,和孩子做一些幼稚的动作,玩一些自认为低级无聊的游戏。然而,这样的情况,不仅会使自己与孩子渐行渐远,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生命的成长。
原文:在这里,兴趣发展与特长发展的区别十分清楚,兴趣发展重在兴致,也就是积极生命状态的唤起,而特长的发展重在技能,强调的是技能训练的充分与有效。早期教育重在兴趣,兴趣在个体成人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为特长。甚至可以说,一个人有没有特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某种持续的兴趣。换言之,一个人的兴趣并不一定要成为特长,兴趣的发展就是一种价值,充分的兴趣本身就意味着在个体在生命早期阶段被充分唤起过。
感悟:我今天才对“兴趣”与“特长”之间的区别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特长是技能,兴趣是动力。兴趣是激发你去做某件事的欲望。如果兴趣能够长久的坚持,且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成为习惯。我现在的兴趣就是阅读,如果长期以此模式坚持下去,可能我在阅读领域就会有自己的建树吧。加油,为自己的兴趣而坚持不懈。
原文:任何教育都需要考量现实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个体进行必要的训练,但关键在于不能让训练变成对个体身心的桎梏,要让它促成个体精神自由。要从个体兴趣出发,尽可能减少机械的训练,让其从中找到乐趣,让学习过程审美化,由此让个体亲近学习,爱学习,并且通过学习获得积极的成长。优良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让个体感受到生命的生长感。
感悟:就我个人认为,现在我身边的教育,更多的就是一些让人产生压力的苦役,孩子们缺乏学习的热情,而更多的是不断的应付机械性的训练,在外力的管控下,不得不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情景又何乐趣可言。为当前现状担忧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愧怍,自己不也是这万千队伍中的一员吗?但是我想阅读让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我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言行中。
感悟:可是对于孩子和学生而言,如何培养他的兴趣真是个难题?
(三)早期阶段教学中的起兴:培育个体向着世界的爱的意向
原文:就教育意向性而言,早期教育更多地培养的是一种瞄准意义上的意向,也就是个体对世界的热情与好奇心;理智化教育阶段的教育意向性就逐渐转变为瞄准与射中的统一,也就是由开放性的求知的热情转向求知过程中的某些具体事物,从而让个体的发展由非定型的无名状态转变为一-种逐渐定型的可命名状态。兴作为个体身心的唤起,乃是一种非定型的无名状态,之后理智化的教育则是个体身心的无名状态逐渐明晰,也就是被起兴的个体的身心状态逐渐定型化的过程。
感悟:对此,我简单的理解就是要激发他的兴趣,还要凭借兴趣使其动起来,也就是要思和行相统一,否则永远只是空想家,而很难成为实干家,就更别谈成长、成人了。
原文:2011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获得者希勒( Michelle Sheare)在其获奖感言中提到不同学段教师的任务,很有启发性。她说:“小学 教师为学生的学业成长奠定了基石;中学教师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吸引着学生,努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人;高中教师让学生全身心投人学习之中,为升学和未来的人生做准备。所有的这些教师,共同致力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交流、独立、适应性、自信等品质的养成。”
感悟:教学一定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识儿童的成长规律,而且要清晰自己的职责,要履行好属于自己的职责,要做符合自己角色的事。
原文:换言之,理想的意义并不在于其今后能否实现,而在于其是否充盈于当下,也即转化成个体当下积极的生活姿态。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理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理想目标的教育,而是个体积极的生命意向性的培育。
感悟:唯有当下积极的生命意向性的培育的日积月累,方能成就明日的理想。既,做好眼前该做的,未来自会有理想的答案。
原文:换言之,个体前期的发展重在让心灵在体验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转向美好事物,孕育美好的原型,形成个体发展的基础性精神结构。
感悟:打好心灵的底色,建构好精神的结构,那么一切将在这个底色和结构中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