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如约而至,虽然还没有到真正的清明节,但各种祭祀的仪式也陆续开始了,最常见的,就是在路口焚烧香蜡纸钱的了,今天在下班后的路上,基本上每个路口都可以看到。
与此相反的,成都、南京等地先后推出的微信祭扫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打开微信公众号,约定时间输入密码,就能观看祭祀现场直播……
新京报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这种方式为不能返乡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途径。当然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样没有仪式感,缺乏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思。
其实,与微信扫墓相似的案例早已被广泛接受。新年佳节,不少人熄灭手中的明火,选择去点燃网上虚拟的引信;国家公祭日,更有高达1500多万人次在公祭网上点烛、献花、鸣钟、祈愿。市场总能够在层出不穷的需求下,不断地更新供给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祭扫的出现,正是满足部分人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同步显示在公墓现场的LED大屏,还是直播代扫的微小镜头,这些被无数的0和1组成的互联网语言,所传达的对象、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
时代是发展进步的,焚香烧纸的方式既不环保也不庄重。即便“微信扫墓”缺乏仪式感,至少也是一次祭祀方式的变革。清明祭祀,可以更低碳,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