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悉达多》的感觉,跟看《小王子》一样,让我对短篇幅的书,肃然起敬,并深深感叹,大道至简。刚好在外学习培训,老师讲的是中国的哲学和伦理学,我更是赞叹机缘巧合。一本《悉达多》,让我看到悉达多由命入道,找寻自我,找寻生命价值意义的觉醒觉悟之路,让我看到一个如孩童般的世俗之人如何成圣成佛自渡渡人的圆满人生。
年少叛逆出走
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有高贵的家庭,有聪慧的天资,有热爱他的人们,一切看过去都那么美好,然而,他无法让自己开心喜悦。为了寻求他心中的“阿特曼”(自我、神我),他离开了父母和家乡,与他的好朋友乔文达,一起加入朝圣者之列,跟着三位沙门,开启了苦修之路。
青年苦修求索
背井离乡的悉达多,每天都在斋戒、禅定。通过苦行和禁欲,他仍然看到自己的欲望。他觉得自己像是一个酒醉者,苦修,只能带来暂时的麻痹,让灵魂短暂地逃避和休息,然而,醒来的时候,一切又依旧。越是克己,他越是看到自己的渴望,距离他想达到的开悟境界仍十分遥远。当他听说有一位圣贤、先知出现,这位智者已经证悟涅槃时,他终于又看到了希望,离开沙门,去听佛陀宣法。
乔达摩在祇树给孤独园,托钵乞食讲法。当悉达多和乔文达找到乔达摩时,他们喜出望外。悉达多敬重他,听他讲人生八苦、四圣谛、八正道。佛陀总是那么平和、安宁、温暖。乔文达皈依了佛陀,而悉达多认为,佛陀的法义和证悟之间存在断裂。毕竟,佛陀自身,并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那又怎么能期待通过修习佛陀的法义达成宏愿呢。他告别了佛陀,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惠特曼”之路。
中年纵欲而行
当他意识到,跟随佛陀也无法证得圆满之时,他离开了祇园,不再拜师求教,而是顺着自己的欲望,去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此时的他,似龙场悟道的王阳明,认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通过船夫,他过了河,来到了烟火尘世。他遇见了美丽性感的迦摩罗,并赢得她的芳心,学习爱的艺术,倾泄了性欲;他跟商人迦摩施瓦弥学做生意,赚取金钱,成为了富人,满足了财富欲;最后,他被欲望吞噬,成为情欲、贪欲、惰性的奴隶。声色犬马,寻欢作乐,他听从目标指引,任凭自己堕落,凭借仅有的三件法宝——思考、等待、斋戒,满足了尘俗之人的各种欲望。这些欲望让他生不如死,他告别了欲望之城,走到了河畔。当他想以死来寻得解脱时,来自灵魂圆满的召唤,惊醒了他。
他再次回到了船夫那里,那个渡他到此岸,又拉他回彼岸的瓦稣迪瓦那里,跟他一起,成为了摆渡人。他跟瓦稣迪瓦学会了倾听,不带任何成见、评判和论断。他跟河水学会了关注当下,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生活,就是一条河流,一直向前,没有停歇。这条河流里有悲欣交集、有爱恨情仇、有贪嗔痴慢疑,但是,那都是本来就有的,经历它们,接受它们。生命之河,是存在之河,永恒之河。
晚年修成正果
小悉达多的到来,让晚年的悉达多既觉得富足幸福又困扰不已。面对迦摩罗的死去,他体验了无常。生命不灭,刹那永恒。尽管他已经找到了自己,找寻到了内心的安宁,然而面对叛逆的小悉达多,他只能一再隐忍,无计可施,他感觉到有情有爱的痛苦牵绊。老悉达多对小悉达多的爱,跟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样,希望孩子们少受苦、少做错事、少走弯路,少担罪孽。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数。船夫瓦稣迪瓦说,人只有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没有人能够通过教育、祈祷、劝诫免于轮回,也没有人能因为父亲或者老师的庇护而避开人生的苦难。最后,小悉达多还是逃离了破败的茅舍,逃离了爱它的父亲。悉达多因思念而陷入痛苦之中。
一切未尽的苦,未得到的救赎,都会卷土重来。悉达多再次向摆渡人瓦稣迪瓦倾诉,再次倾听河水。岁月不语,河水不言。悉达多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不再抗拒命运,不再与意志作对。他把他的自我,融入到统一和整体当中,顺流而行。
如何让一滴水永不干涸,那就让它流入大海。悉达多的一生,是我们困顿反复人生的写照,他年少时叛逆出走,青年时苦修求索,中年时沉湎融入,老年时反复寻觅,最后证悟一体,无二无别。真正的佛法是圆融,流动,温柔,且入世的。它包罗一切,可以是坚强,可以是柔弱,可以是世俗,可以是出离,一切只在自己的心。